磁场下稀土-铁族一维纳米非晶合金的电化学生长及磁性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37889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铁族非晶合金是一种优良的功能材料,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关于一维纳米结构的稀土-铁族非晶合金材料的研究却很少报道,本论文通过在外加磁场下电沉积,制备了Gd-Co、Sm-Co、Ho-Co和Er-Ni-Co一维纳米非晶合金,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 (1)研究了在外磁场条件下,乙酰胺.尿素-NaBr-KBr低温熔盐体系中Gd(Ⅲ)、Co(Ⅱ)、Sm(Ⅲ)、Ho(Ⅲ)、Ni(Ⅱ)、Er(Ⅲ)还原的电化学行为。CV曲线表明Co(Ⅱ)和Ni(Ⅱ)的电极过程是一个不可逆过程。Gd(Ⅲ)、Sm(Ⅲ)、Ho(Ⅲ)、Er(Ⅲ)四种稀土离子无法单独沉积,Gd-Co、Sm-Co、Ho-Co、Er-Ni-Co合金可通过诱导共沉积得到。 (2)磁场下的CV曲线表明,随着外加磁场强度的增大,阴极峰电位负移,峰电流增加。 (3)磁场条件下,通过恒电位沉积方法合成了Gd-Co、Ho-Co纳米棒、Sm-Co纳米线、Er-Ni-Co纳米带。XRD结果显示四种合会均为非晶态,SEM和TEM分析表明典型Gd-Co、Ho-Co纳米棒的长度超过530 nm,平均直径为150 nm左右;典型Sm-Co纳米线的长度大于1.2 μm、直径在33nm左右;典型Er-Ni-Co纳米带的长度超过280 nm,直径在55nm左右。 (4)样品晶化后,非晶态转化为晶态,其组成分别为Co5Gd、Co5Sm、CO3Ho,而Er-Ni-Co可能由多种物相组成,包括Co-7Er2,Ni17Er2。 (5)磁滞回线结果表明,电沉积过程中的外加磁场对合金的磁性质有明显影响。与无外加磁场下电化学生长的材料相比,磁场下制备的Co5Gd和Co5Sm合金,其矫顽力、剩余磁化强度和饱和磁化强度明显增大;Co3Ho合金的矫顽力、饱和磁化强度和剩余磁化强度略微增加;Er-Ni-Co的矫顽力有明显增大,但饱和磁化强度和剩余磁化强度则略微有所增加。
其他文献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媒介与传统媒体交织已经成现代人的信息传播网,设计者、创意者需要打破媒体之间的界限,媒介融合下的设计媒介转向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充斥在我们的生活
多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以及性质研究一直以来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是当今配位化学研究领域重要课题之一。由于金属离子与多齿配体之间配位模式的多样化,配合物定向合成、组装
因巯基既具有良好的提供σ电子的能力,又具有成键方式和结构的多样性,使得金属巯基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金属巯基配合物在金属蛋白、医药、催化剂和光电材料
表面活性剂或聚合物作为模板已广泛应用于多孔材料的合成。多级孔结构材料是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级孔道结构的多孔材料,或者是具有两种或多种不同尺寸的同级孔道的多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