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鄂尔多斯部的人类生物学研究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阔草原孕育的蒙古民族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跨境民族之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最早的属民不是源于某一氏族部落,而是由一群具有特殊身份和使命的人共同组成的部落。鄂尔多斯部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在蒙古族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9月研究组赴鄂尔多斯市对鄂托克旗336例(男142例,女194例)蒙古族成人的87项体质人类学指标和224例(男92例,女132例)蒙古族中学生的25项群体遗传学表型特征进行了测量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鄂尔多斯部多数人上眼睑有皱褶,直鼻梁,上唇皮肤部高度中等,鼻基部水平,鼻根高度、鼻翼宽度中等,鼻孔最大径位置以倾斜型和横向型为主,耳垂类型以圆形和三角形为主,褐色眼睛,颧骨体发达,男性眼裂高度狭窄,眼裂倾斜度水平,女性眼裂高度中等,眼外角高于眼内角。随年龄增长,上眼睑皱褶率增加,有蒙古褶率减少,红唇变薄,鼻基部水平型率增加,眼色变浅。女性鼻翼宽阔型率增加、眼裂变窄、眼裂倾斜度由眼外角高逐渐趋于眼内角高。(2)鄂尔多斯部的指数分型表现为圆头型(头长宽指数)、中头型(头宽高指数)、高头型(头长高指数)、中鼻型、男性为阔面型、女性为中面型、长躯干型、宽胸型、中肩型、窄骨盆型、矮胖型、男性为中腿型、女性为亚短腿型、超中等型身材。(3)鄂尔多斯部身体围度具有胸部较宽阔、大腿和小腿较粗壮、上臂发达而前臂纤细的特点。男性、女性身体围度随年龄增长规律性变化。躯干部皮褶厚度值最大,脂肪发育情况优于四肢部,皮褶厚度指标间均两两相关。面颊皮褶值、躯干部脂肪量、身体体脂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鄂尔多斯部皮下脂肪发育情况接近于新疆察哈尔蒙古族、新疆土尔扈特蒙古族和巴尔虎蒙古族,鄂尔多斯部皮下脂肪的发育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特点。(4)鄂尔多斯部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7-6.4-1.1,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9-5.7-1.0,属于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身体脂肪含量较多,骨骼和肌肉较发达,体型较粗壮。(5)鄂尔多斯部卷舌与尖舌、翻舌与三叶舌、尖舌与三叶舌、利手和叠腿、利手和利足、叠臂和起步类型、蒙古褶与鼻梁类型、蒙古褶与鼻孔形状、上眼睑与下颏类型、鼻梁类型与美人尖、指甲类型与足趾类型11对性状间存在两两类型相关。25项群体遗传学特征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6)鄂尔多斯部较为突出的特征是头部、鼻部较宽,鼻高值较小,面较窄、唇较低、多数人具有上眼睑皱褶和蒙古褶、眼睛呈褐色。身高较高、体型较粗壮、皮下脂肪较厚、BMI属于超重。鄂尔多斯部与其他族群体质指标相比,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的体质特征。
其他文献
随着人类航天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火星探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探测器的自主地质分析是远程环境下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自动检测识别场景中的岩石,有选择性的针
随着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发展,对室内定位的需求变得更加强烈,在温室大棚中,可利用室内定位技术实时定位操作人员并远程指导,提高工作效率;在农作园中,室内定位技术可为农业机器
电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平时的生活中,然而电能质量如不能达到规定的要求,会给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种种问题,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而在电能需求增加的同时也带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提出论断: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国城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基本经济国情已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但是目前我国工业经济的增长方式过度依赖于物质资源的投入,形成了对资源和能
中国东部由东北地区,华北克拉通和华南块体组成,由于受到西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滞留的影响,地幔转换带及其附近的结构产生了复杂的变化。410 km间断面和660 km间断
在图像的获取、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受到成像设备的限制或者外部环境的干扰,容易产生图像噪声。图像噪声是指在感光器件接收光信号并输出的过程中产生的异常像素。图像噪声会造成图像质量下降,对人眼视觉感知图像信息或者目标分割、检测以及识别等后续处理产生影响。图像去噪的任务是抑制噪声对图像的干扰,同时保持图像的真实性。鲁棒主成分分析模型旨在分离观测数据中潜在的低秩成分与稀疏成分,将观测图像分解为低秩的清晰图像和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低功耗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形成一种多跳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该网络可以对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监测,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医疗等各个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人类创造了极大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付出了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的巨大代价。如今的人类面临着愈来愈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
本文从繁殖输出和学习行为的角度,以鬣蜥科(Agamidae)沙蜥属(Phrynocephalus)的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和蜥蜴科(Lacertidae)麻蜥属(Eremias)的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