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 T13)为材料,经藻体细胞破碎、硫酸铵分级沉淀分离、分子筛层析得到A645/A280大于7的纯化的藻蓝蛋白645(phycocyanin, PC645);摸索并优化了IEF、SDS-PAGE、二维电泳以及二次SDS-PAGE方法进行亚基分离的条件,得到了纯化的PC645亚基;并对其存在争议的?亚基的种类、组成、光谱性质和亚基序列差异进行了研究。 分离、纯化后的各级硫酸铵饱和度的PC645,表现出近乎相同的光谱性质,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在580和645nm,荧光发射光谱的最大发射峰在660-662nm。 亚基分离结果显示,蓝隐藻PC645除了?1和?2外,含有两个不同的β亚基,分别命名为β1和β2,其等电点分别是6.2和5.8,分子质量分别为18.6kDa和15.2kDa。纯化的?亚基在可见光区主要产生580nm吸收以及587nm的激发峰(与DBV色基有关),但630-640nmPCB的吸收不明显,且660nm的特征发射峰消失,可能PCB色基存在状态发生了变化。其中β2亚基的含量随藻蓝蛋白疏水性的增强而增加,在70%硫酸铵饱和度下沉淀的PC645含量最高。 将经过二维电泳或二次SDS-PAGE方法纯化的两种β亚基进行胶内酶解,摸索了胰蛋白酶的酶解条件和酶解液的SDS-PAGE肽谱分离条件,以及反向C18色谱柱液相系统分析条件。结果表明:变性后的蓝隐藻PC645至少存在4个极性不同的亚基;两个β亚基的酶解液在极性区有明显序列差异性。 质谱分析结果也显示,与已经发表β亚基相比,β1亚基的一级序列匹配程度更高,而β2亚基与其相似度不同。 以上结果证实,蓝隐藻PC645至少存在4种不同的发光亚基,其中未曾报道的β2亚基与目前普遍认同的β1亚基在等电点、分子质量、亚基极性以及序列上均存在差异,是蓝隐藻PC645中存在的一个新的发光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