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塞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典型的退耕还林(草)地区之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究竟在哪些方面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演变,能产生多大的生态效应,这些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气候的变化是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应的一个十分明显的表征指标,因而对气候生态效应的评价就是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应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采用野外定点定时平行对比观测法,通过对混交林、灌木林、草地和裸地几种不同类型退耕还林还草植被恢复模式进行小气候观测,分析了不同退耕模式林草配置下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光照强度,风速等主要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气温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为先升高又逐渐降低,呈不对称的单峰曲线。混交林空气温度相对最低,裸地相对最高。四种模式分别作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测),结果表明相同天气条件下四种模式150cm高气温差异不显著。(2).四种模式0cm地温均在14:00左右达到最高,日较差大小为灌木林<混交林<草地<裸地。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四种模式0cm地温差异显著,混交林与裸地、灌木林与裸地的差异较大,草地与裸地的差异较小,混交林和灌木林差异也较小。(3).混交林,灌木林,草地和裸地0cm地温和150cm高气温呈显著正相关。(4).气温的季节变化显示,四季的空气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裸地气温年较差最大,混交林、灌木林气温年较差较小。春季到秋季空气温度大小是裸地>草地>灌木林>混交林;由秋季转入冬季,空气温度大小为灌木林>混交林>草地>裸地。(5).地温的季节变化显示,裸地地温年较差最大,灌木林最小。春季,地温是裸地>草地>混交林>灌木林;冬季地温是灌木林>混交林>草地>裸地。(6).空气相对湿度日变化显示,混交林和灌木林相对湿度均明显大于裸地,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四种模式空气相对湿度差异极显著,并且混交林与裸地、灌木林与裸地在0.01水平上F检验结果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草地与裸地的差异较小,混交林和灌木林差异也较小。林地在夏季空气相对湿度较大,而草地在春季、晚秋和冬季空气相对湿度较大,裸地空气相对湿度四季都是最低。(7).不同模式林草配置降低风速效果差别明显。灌、林区风速比裸地明显降低,整体趋势是混交林>灌木林>草地>裸地,林木的减风效益是草地的3~4倍。草地与裸地风速日变化幅度较大,混交林和灌木林日变化幅度较小。混交林、灌木林、草地的风速每个季节都比裸地降低了很多,其中灌木林和混交林降低风速效应明显。(8).在一天和不同季节,草地与裸地的光照强度相差不大,而混交林和灌木林在不同季节,光照强度差别很大。在林木盛叶期,由于林冠的阻挡,混交林与灌木林地内光照强度大大低于草地和裸地。而在林木落叶期,混交林、灌木林、草地、裸地之间光照强度差别较小。总之,退耕还林(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气候要素的影响是明显的。春季、夏季,混交林和灌木林地对气温、空气湿度和风速的影响最大,表现在气温较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风速明显减小等方面;草地的各项气候要素都居中,调节气候效应不是很明显;而裸地在不同天气、不同季节,都表现出温度较高,空气相对湿度较小,光照强度较大,风速较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