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倡导,农村涌现出各种基层协商模式,其中既有国家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也有基层自发的创新模式。但是,实践中却呈现出制度与现实脱节的情况,导致协商形式化、精英化和普通村民边缘化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农村多元主体参与基层协商的行为为研究对象,以多重逻辑为视角,以两个村庄为具体的分析案例,构建农村协商的多重逻辑分析框架,研究农村多元主体参与协商的行为逻辑以及行为逻辑间的互动机制和互动结果,进而回答为什么农村基层协商中会出现普通村民边缘化和协商难落地的现实问题。从多重逻辑视角出发,可以将多元主体参与基层协商的行为逻辑分为四种,即乡镇政府的科层逻辑、村干部的双重代理逻辑、体制外精英的资源与人情逻辑以及普通村民的策略性逻辑。研究发现在以上四种行为逻辑的互动中,村干部是其他行为逻辑互动的落脚点。但由于村干部行政化倾向凸显,使协商在乡镇政府的主导下,沿着村庄体制精英-体制外精英-普通村民的路径展开,形成了一种行政主导型协商。具体地说,乡镇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在协商的“提议”和“审议”环节对协商议题严格把控;村干部善于在夹缝中进行权力的运作;体制外精英易于组织化,具有较高的话语权,但经济精英易于向政治资源靠拢并与其形成“合谋”;普通村民呈原子化状态,逐渐边缘化。在互动场域中,不同参与主体的行为逻辑在村干部处聚集,并会根据村干部的行为作出相应地调整。但由于村干部与乡镇政府利益的交织,村干部更倾向于成为乡镇政府的代理人,因此,协商呈现行政化。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多元主体地位的差异性、协商结果的可操作性以及主体间的弱关联性。由此可见,破解农村基层协商形式化等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村党组织的领导力,有效整合各主体参与协商的驱动力。此外,还需充分发挥其宣传、动员、组织等政治领导作用,提升农民协商的组织化水平,以进一步激发协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