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问题一开始并未进入政府视野,直到环境污染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政府才将治理环境问题纳入政府行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经济生产的外部性,政府在治理环境污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管理即便存在着失败,但不可否认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上有先天的优势治理,消除经济生产的外部性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而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也说明了政府环境保护职能的滞后。政府应完善环境保护职能,从产业布局、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以及相关环境管理法规和治理污染的技术水平等方面解决环境问题,以此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对浦江县治理水晶行业污染进行研究,也能为其他地方政府提供相关治理经验。本文以浦江县地方政府治理水晶玻璃行业的污染为例,立足于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地方政府在治理水晶行业污染过程中的职能转型。水晶玻璃行业发展迅速,因为技术门槛低、农村劳动力充沛等特点,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同时,水晶的资源消耗型加工,存在着巨大的负外部性。缺乏制度约束而导致的产业路径依赖以及政府的不作为阻碍了污染治理的实现。在政治和社会公众的压力之下,地方政府开始重视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保护。本文也回顾和分析了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职能的完善过程,并通过强化环境保护职能来实现环境治理的绩效。同时地方政府还需要协调好产业转型期的利益关系,解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地方政府在重塑发展理念的同时,也应努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浦江县地方政府治理水晶行业污染的案例中得出政府职能转型的经验。西方的环境经济理论说明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质量可以得到改善,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中也形成了完善的环境制度安排和社会参与。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地方政府要重构执政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落实地方政府环保责任的常态化,努力维护民众的环境公平。努力构建科学的环保执法机制,加强环境治理中的公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