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中学生历史探究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境建设,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引导学生提问、研究、探索和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历史问题的兴趣,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大转折、大变革的时代,民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到了西方的新史学思潮以及新教育理念,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有着巨大的冲击作用。旧有的历史教学已不足以满足当时的学制要求,学生学习需要,课程标准规定及历史学科体系发展要求。当时的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发挥学生主动性也不能只是空谈。民国时期学人已经认识到了培养中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重要性,这其中就包含何炳松、吕思勉和顾颉刚等历史大家。他们对于历史教学以及如何培养中学生历史探究能力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有了一定的实践。基于以上的思考,本文以民国时期学人的文集,历史教育类期刊文集,史学期刊文章,以及民国时期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加上后人对何炳松、吕思勉及顾颉刚的历史教学思想研究成果为基本资料,按以下几个部分来研究民国时期中学生历史探究能力培养的状况:第一部分探讨的主要是民国时期中学生历史探究能力培养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原因,研究了“辛亥革命”、“新教育运动”和“新史学”与培养中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关系,研究了传统历史课堂弊端,学制改革等相关政策法令颁布以及中学生学习特点与年龄特征对培养中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提出的推动作用。第二部分探讨的是民国时期学人对于中学生历史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介绍了史学名家对于培养中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看法及相关实践,教学法学者对课堂上培养中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实施建议;第三部分探讨的是民国时期的历史课程标准与中学生历史探究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了1923年历史课程纲要和1929年中学历史暂行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历史探究能力培养的规定。最后一部分归纳民国时期培养中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影响和存在的局限性,主要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及实施成效等方面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