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ShHXT1和ShHXT2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16830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L.)是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的高光效C4植物,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作物。蔗糖是甘蔗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也是运输、分配及储存的主要形式。蔗糖从源组织运输到库组织后,一部分被储存,一部分不能直接被植物体利用,而是被水解成单糖,在单糖转运蛋白的协助下,转运到库组织,再被其吸收利用,促进植物体生长发育,同时参与胁迫应答,维持细胞稳态。所以,分离鉴定甘蔗单糖转运蛋白,为揭示甘蔗体内糖分的转运分配提供理论指导。1、本文通过NCBI公布的同源物种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克隆出甘蔗单糖转运蛋白基因ShHXT1和ShHXT2的cDNA,将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不同作物的HXTs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发现,这两种氨基酸分别与玉米的HXT6和GT4的一致性最接近。甘蔗ShHXT1包含一个1473bp的ORF,编码460个氨基酸,具有10个跨膜区;甘蔗ShHXT2包含一个1623bp的ORF,编码540个氨基酸,具有12个典型的跨膜区。2、目的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分析:构建GFP融合表达载体:ShHXT1-GFP/ShHXT2-GFP。利用农杆菌注射洋葱表皮细胞的方法进行亚细胞定位,发现它们属于膜蛋白。3、体外酵母功能验证:构建酵母表达载体:p413-pHXT7-ShHXT1/p413-pHXT7-ShHXT2。它们能够恢复己糖吸收缺陷酵母突变体EBY.VW4000的果糖吸收功能,且具有特异性,不能转运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等其他单糖。4、荧光定量PCR对目的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ShHXT1和ShHXT2在甘蔗根、茎、叶中均有表达,这说明它们属于组成型表达。且它们在未成熟组织中表达量高,由此推测它们在快速生长器官中表达高,促进其生长发育。5、荧光定量PCR对目的基因在冷胁迫处理甘蔗组培苗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ShHXT1和ShHXT2表达量随处理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在处理6h时,它们都被快速诱导,之后表达量快速增加。这表明目的基因遇冷胁迫时,可能参与体内渗透势的调节,维持细胞稳态。6、荧光定量PCR对目的基因在甘蔗不同病叶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ShHXT1和ShHXT2在甘蔗褐条病叶、甘蔗赤腐病叶、甘蔗黑素病叶的表达量都高于甘蔗健康叶。由此推测,在生物胁迫下,它们被激活,可能为病原微生物提供碳源。7、叶盘法遗传转化烟草:PCR检测获得9株转ShHXT2阳性苗。选择一个转基因株系进行冷胁迫处理,发现该目的基因的表达量随处理时间的增长而增加,这更进一步证实该基因可能参与运输可溶性糖来调节植物体内渗透势,维持其稳态。8、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甘蔗:PPT筛选、PCR检测获得12株ShHXT2阳性苗。
其他文献
本论文工作旨在搭建一套用于探测锶原子1S0-3p0钟跃迁的698 nm超窄线宽激光系统,并通过自行研发各子系统来摸索和掌握窄线宽激光的各项核心技术,为实验室未来的精密测量实验
块体金属玻璃(BMG)具有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独特原子结构,表现为高强、高硬、良好的耐磨性等优异的力学性能,但严重的室温脆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稀土矿
昆虫性信息素是由昆虫某一性别个体分泌于体外,且可被同种异性个体所接受,并引起异性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和生理反应的微量化学物质。它在维持昆虫种内雌雄个体间性的联系及种
碳烟颗粒物(PM)在较低温度下的催化氧化消除是当前解决大气复合污染问题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相比传统的蜂窝状催化剂,纸型催化剂具有比重小、孔隙率高和气体扩散性能好的优点,在
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补助资金实施六年来,每年均有近五千家服务机构获得基金资助。面对如此多的服务机构,对其补助基金实施绩效的评价变得非常困难。目前,主要采用专家通
当前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的新兴话题是阐述清楚人类遗传病与致病基因的关系。而随着不同种类的基因组数据的快速积累,对于所需研究的疾病表型越来越多的采用计算的方法来进
水资源是世界各地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由于工业化迅速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水被污染。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染料产出国,产出量占世界的70%以上,众多印染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排放
番禺低隆起东南缘位于珠江口盆地中部,其珠江组下部低位域地层发育于陆架坡折带上,研究陆架坡折带低位体系域的分布与构成,对陆架坡折理论的深入和深水油气勘探的开展都具有
小麦作为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总产量最高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提高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农学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心。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经过长期演变而
除了血管内给药,药物给药后都必须经过吸收这一过程,但该过程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药物的溶解性、解离度、溶出度、粘膜透过性、首过效应等生理因素),其生物利用度和静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