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的AFLP标记及SCAR转化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对于小麦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主要的授粉控制系统。因此,研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对创建、鉴定和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培育超高产杂交作物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是一种核质互作的遗传现象,目前研究表明,线粒体基因组是细胞质雄性不育胞质因子的主要载体,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线粒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性很可能涉及到不育系育性本质的改变,因此对
其他文献
本试验于2012-2013年在山西农业大学旱地小麦闻喜试验基地进行。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旱地小麦休闲期耕作配套播期播量对0-300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植株农艺性状、植株氮素吸收累积、产量及其组成和籽粒蛋白质的影响,试图探索在在“三提前”基础上,休闲期进行不同播期播量来探索“三提前”提高土壤含水量的最佳播期播量,为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旱地小麦休闲期耕作可提高0—100cm和1
学位
干旱是限制大豆生产的主要逆境因子,研究大豆耐旱性是目前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以192份大豆核心种质为材料,模拟两种处理(干旱胁迫和正常供水),对水旱条件下的气孔相关性状和3个生育时期的SPAD值进行测定,同时利用97对大豆基因组上均匀分布的SSR标记对山西大豆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进行分析,并挖掘与上述表型性状显著相关联的位点。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采用形态、地理和38对核
学位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本文研究了旋耕、免耕、秸秆全量还田组合耕作措施与化肥、有机肥、秸秆组合施肥措施,对廊坊地区砂壤土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秸秆全量还田有利于土壤扩蓄增容,提高土壤耕层含水量、土壤贮水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冬小麦水分满足率,降低农田水分亏缺量,调节农田水分平衡,降低夏玉米土壤水分无效蒸发,使水分
学位
近红外(NIR)光谱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快速检测物质中有机物的方法。本文对紫花苜蓿干草的麦角固醇(一种表征真菌生物量的物质)进行了NIR模型的构建,旨在通过预测紫花苜蓿干草中麦角固醇的含量,达到快速检测真菌侵染的目的。试验采用人工发霉制样及全国采样的方法获得两组代表性样品,对于每组样品,四分之三的样品用于建模,四分之一的样品用于对模型的检验。采用气象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测定麦角固醇含量并
学位
干旱是限制我国小麦北方主产区小麦稳产、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小麦穗苞片器官在干旱下具有显著的生理生化优势。挖掘其光合能力的生理生化基础对小麦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在本研究水培试验中选用旱地品种西农1043和水地品种陕253,测定其三叶期叶片的C3、C4途径关键酶活性等生理指标,探讨小麦幼苗叶片C4途径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盆栽试验选用旱地品种普冰143和水地品种郑引1
学位
为探明拿捕净和44%谷友对谷子张杂10号的幼苗生长及整个生育期的生长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并从中筛选出对张杂谷10号既安全又高效的除草剂及最适浓度。在谷子4~5叶期对其茎叶喷施不同浓度的拿捕净和44%谷友,测定了除草剂谷子的株高、叶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保护酶活性、MDA含量、膜脂透性、谷子的碳氮代谢及谷子的千粒重、产量等的影响,得出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的拿捕净处理谷子幼苗后,张杂谷10
学位
药用黄芪(Radix Astragali)为豆科黄芪属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及其变种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以根入药。黄芪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现在,黄芪不再局限于临床药用,在食疗和保健方
学位
为了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文冠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筛选出文冠果节肥高产的最佳施肥配比,本试验以6年生文冠果为材料,在大田种植条件下采用“3414”施肥方案,研究了不同施肥配比和施肥水平处理对文冠果光合生理、生长发育和产量等性状的影响。本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大田不同配方施肥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文冠果生育期的推进,各处理下的叶绿素(Chl)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并在
学位
普通六倍体小麦当3个亚基Wx-A1、Wx-B1和Wx-D1全部缺失时,小麦胚乳中直链淀粉含量几乎为0,称为全糯小麦。将蓝粒小麦和糯小麦杂交,选育蓝粒糯小麦材料,可以创造新型材料,对小麦育种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利用Wx基因分子标记技术筛选糯性小麦,并对后代材料农艺性状进行分析,主要为蓝粒糯性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蓝粒小麦和白粒全糯小麦材料进行多代的杂交,回交。利用
学位
小麦的穗部性状和萌发相关酶活性与品种的产量、出芽率密切相关,为研究其遗传规律,采用中国春/西农817构建RIL群体(含株系170个),对品种穗部相关9个性状进行表型分析,并进行萌发相关酶活性测定,结合基因型进行QTL定位。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RIL群体进行表型分析,在穗部性状上有显著差异,存在超亲分离,构建的RIL群体在穗部性状方面与酶活性方面适合进行QTL定位。2.选取群体中的170个株系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