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黄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为一典型的半封闭状陆架浅海,该区水深浅、坡度缓、沉积物物源丰富、海洋动力环境复杂且构造运动强烈,是研究晚第四纪陆架沉积特征、海平面变化、沉积环境演变和新构造构造运动的理想区域。本文根据层序划分原则和反射界面的识别标志(上超、下超、削截和顶超等),对研究区内浅地层剖面进行解释、对比和全区闭合,将区内浅地层剖面所揭示的海底面以下大约80m深度范围内的地层划分为3个层序,即层序A、B和C。其中,层序B又可分为B1、B2准层序组,层序C分为C1、C2准层序组。层序之间以沉积间断面为界,准层序组之间以区域性下超面或次一级的强反射界面为界。一个层序代表一次全球性(或区域性)海平面变化周期内的沉积,因此层序A和准层序组B1、B2、C1、C2代表了南黄海晚更新世以来发生的三次海进和两次海退层序。根据NT1孔和NT2孔岩芯资料(包括岩性、古生物和孢粉、ESR测年等)划分出的层序与上述地震层序有良好的对比性。通过对地震剖面反射波的振幅、频率、相位、连续性、反射结构、几何形态的组合关系等特征,在研究区识别出多种地震相单元,如潮流沙脊、埋藏古河道、埋藏古湖泊、埋藏三角洲、浅层气、断层、海底侵蚀性沟槽、透镜状砂体、海底陡坎、海相洼地、残留砂等。这些地震相的三维空间形态及相互分布关系反映了沉积体的沉积背景和沉积动力因素。通过对研究区单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及前人有关天然地震的记录分析认为: 1.研究区新构造期垂直升降运动剧烈,存在三个较大的沉降中心和一个持续隆升区。在南北两个沉降中心,新近纪以来沉积厚达2000余米的地层;在东部隆起区个别地段,仅沉积了晚第四纪以来的地层。南黄海陆架第四纪海进海退事件是全球性气候波动和新构造运动综合作用的结果。2.研究区大多数控坳(凹)边界断裂为同生断层,以NE-NEE和近EW向为主,新构造期继承性活动,控制了断裂两侧构造单元的形成、发展和沉降中心的形成,并控制了晚期断裂的发育与分布;其上叠加了新生性NW-NWW向断裂,在两组断裂交叉区附近,新构造运动强烈,为地震多发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