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曲黄河第一弯,历来是羌、党项、吐蕃、吐谷浑、蒙古族等诸多高原游牧民族的理想驻牧地。对于中亚大陆而言,北方的蒙古高原和作为中华水塔的青藏高原,是亚洲内陆最发达的一块游牧文化腹地,而位于甘青川三省结合处黄河以南部的河曲,则是蒙藏游牧文化的融合之地。河南蒙古族先民自公元1253年徙牧至此地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他们与周边的安多藏族各游牧部落一道以游牧为生,在这里扎下了代表以蒙古高原游牧文化和青藏高原游牧文化的融合之根。这种不同民族同牧生产的文化形成和发展,是蒙藏民族间不断发生关系,互相往来、联合、影响、融合的结果,他们杂居并逐步发展为拥有共同的信仰、语言和心理素质,最终融合成具有蒙藏特色的河曲游牧文化,而这一游牧文化传承到了今天,在蒙藏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九曲黄河第一弯,孕育了蒙藏融合的河曲游牧文化,世代相继并实现了蒙藏两族游牧文化的大交流。长期以来,河南县蒙古族在四面以全藏族为包围的社会环境中,自身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巨大变迁,直接导致河南蒙古族原生游牧文化快速变迁为藏式文化,已关系到河南蒙古族能否维持原生游牧文化的存亡,这是需要尽快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并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研究的一种文化变迁现象。本文主要以生态学、草原畜牧业学、生态经济学、民族学、人类学、蒙藏游牧文化及游牧文明等相关理论和知识为依据,采用实地调查和多学科视角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展现河曲游牧文化的兴起与变迁以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为例,并且努力尝试将这些理论与河南县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实际变迁问题相联系,对河南县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兴起、特点及其变迁原因等方面进行较详细的理论分析、阐述和研究。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由绪论、四个章节、结语、附录等七个部分构成,绪论主要概述选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相关动态、游牧文化相关理论概念、生态学与游牧文化的关系等。第一章分三节,概述河南县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兴起。第一节阐述了河南县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形成渊源;第二节分析了河南县蒙古族在河曲牧区社会中的崛起与变迁;第三节简述了河南蒙古族创建拉卜楞寺对河曲农牧区社会的影响及作用。第二章分三节,论述河南县蒙古族维持原生游牧文化的深层意义。第一节分析了河南县蒙古族宗教中的原生游牧文化阐释;第二节简述了河南县蒙古族民俗中的原生游牧文化阐释;第三节简要评析了河南县县城建筑艺术中的原生游牧文化阐释。第三章分两节,探究河南县草原畜牧业的历史变迁。第一节简述了河南县草原畜牧业管理制度的演变;第二节分析了河南县关于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策略,并论述了河南县促进有机畜牧业路径的必要性、发展潜力及意义,又评析了发展有机畜牧业面临的诸多障碍和困境等。第四章分两节,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笔者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角度,主要论述了河南县蒙古族游牧文化变迁的原因及对今后的展望。第一节比较分析了河南县蒙古族游牧文化变迁的动因;第二节探析了河南县蒙古族游牧文化在变迁中的传承与发展思路。本文的结论为总结与思考。笔者简单地总述了河南县蒙古族游牧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现存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考。最后为附录。附录是以河南县蒙藏游牧文化为主题的一部分珍贵材料,为了本文的完整性补充编入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