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鬼神托梦,即鬼神以托梦的形式指示做梦者。它深藏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好奇,蕴含着人类深层的情感内涵。明清通俗小说中,鬼神托梦情节具有难以取代的叙述作用,展现出当时民众的生存状态。因此,本文以明清通俗小说鬼神托梦叙事为研究对象,对鬼神托梦进行分类,分析鬼神托梦在文本中的叙事特征,揭示叙事功能,展现其独特的美学色彩,阐释其蕴含的文化意蕴。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论题的选题缘起与意义、鬼神托梦叙事的渊源、本选题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主要创新点。正文主要由四章构成:第一章分析明清通俗小说鬼神托梦叙事的类型。明清通俗小说鬼神托梦数量众多,内容复杂,只有对其进行粗略的分类,才能对它所承载的叙事使命进行宏观的剖析,从而揭示叙事美学特征,挖掘文化内涵。本文按照托梦者的托梦动机,将明清通俗小说中的鬼神托梦分为托梦相助型、托梦求助型、托梦传信型和托梦夺命型。第二章主要分析明清通俗小说鬼神托梦的叙事特征。首先,明清通俗小说鬼神托梦在叙事形式上有其独特之处,其表现为惊奇性和模式化兼备。一是在故事时间安排上具有惊悚性,这一时期的鬼神托梦大都发生在深夜或者是特殊的节日,创作者利用黑夜的不可捉摸性和特殊的节日习俗造就了似真似幻和惊悚的叙事氛围,带给读者惊奇的阅读体验;二是在故事情境的设定上具备奇异性,这一时期的鬼神托梦或发生在祷告祭拜神灵、祭奠亡灵之后,或发生在故事主人公处于非正常的身体状态下,或发生在清醒的精神状态下;三是这一时期在描述鬼神托梦时运用了大量的程式化语言,形成鬼神托梦叙事语言的一般套路。其次,明清通俗小说的鬼神托梦叙事在叙事时间的安排上也极其灵活,将预叙与追叙巧妙结合,通过叙事时距的疏密错落调整叙事节奏和叙事频率,形成了避繁就简的叙事特征。最后,鬼神托梦在空间布置上实现了双重空间和多重空间的流动。这种空间的流动不仅体现在现实空间向梦境空间的外部流动,还体现在梦境空间内部的多层流动。第三章主要分析明清通俗小说鬼神托梦叙事的叙事功能和美学色彩。首先,鬼神托梦叙事分为做梦者视角和托梦者视角。其中,做梦者视角以限知视角为主,具备设置悬疑的叙事功能。与做梦者视角不同,小说家赋予了托梦者神奇的力量,因此托梦者视角具备了超乎现实的能力,同时也具备补充情节和增强文本拟实性的作用。其次,鬼神托梦实则是作者在无法推动情节的情况下采用的生硬的叙事策略,通过鬼神托梦叙事可以合理化故事情节、引起情节的突转以及生发出新的情节。再者,鬼神托梦在人物塑造上还可以凸显人物的个性化和奇异性,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最后,明清通俗小说鬼神托梦在叙事美学上具有丰富的美学色彩,其中以暴力色彩为主要特色。这种暴力色彩在表层上渲染出了恐怖的叙事氛围,有着独特的娱乐功能;在深层上又展现了作者以丑写美的创作理念,带有警示的美学趣味,揭示了作者追求圆型美的审美内涵。第四章主要挖掘鬼神托梦叙事的文化意蕴。首先,鬼神托梦叙事蕴含着原型内涵。鬼神救助人类和鬼神求助人类都表现出人类对得到救助的渴望,这展现了拯救原型内涵,也蕴含着小说家们的人文关怀和宗教关怀。同时鬼神托梦蕴含着仪式原型,以鬼神相助型托梦中的通过仪式原型和传信型托梦中的告别仪式原型最为典型。其次,鬼神托梦叙事还蕴含着小说家鬼神观的新变。鬼神托梦展现出小说家们对鬼神崇拜思想的理性思考,通过鬼神与人的物物交换现象的刻画,表现出鬼神形象的商业化。再次,鬼神托梦叙事也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映射。小说文本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对道德秩序的呼唤,呈现了明清时期三教合一加强的趋势以及小说文本的时事色彩,表现了鲜明的个体反抗精神,同时也展现出明清时期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