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其与血小板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评估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甘肃省人民医院诊治明确诊断为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12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的方法对患者感染部位、病原学情况、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与感染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血小板参数间的相关性、出血情况、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疾病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24例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感染部位最多的为肺部感染54例(43.55%),细菌感染58例(46.77%),病毒感染18例(14.52%)。血小板I度减少26例,II度减少41例,III度减少44例,IV度减少13例。伴有白细胞增高的有32例(25.81%),伴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的有72例(58.06%),伴有贫血的有49例(39.52%)。血小板计数(PLT)与白细胞计数间有负相关性(R=-0.199,P=0.026),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血红蛋白间均无相关性。血小板计数与降钙素原、白介素-6、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乳酸脱氢酶数值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血小板计数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数值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R=-0.290,P=0.006);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数值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R=-0.323,P=0.002);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比容(PCT)数值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480,P=0.000);MPV与PDW数值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699,P=0.000)。124例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仅有8例有出血表现,52例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均提示骨髓增生活跃。死亡6例,自动出院1例,余下117例均好转。病毒组、革兰氏阴性菌组、革兰氏阳性菌组较健康对照组PLT减少、MPV、PDW升高、PCT减少,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感染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2.细菌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构成比(46.77%)显著高于病毒感染(14.52%)。3.血小板计数与降钙素原、白介素-6、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乳酸脱氢酶数值间呈负相关性(P<0.05)。4.血小板参数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感染发生时PLT减少,MPV、PDW升高,PCT减少,PLT与MPV、PDW数值间呈负相关,与血小板压积(PCT)数值间呈正相关,MPV与PDW数值间呈正相关(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