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广西报人群体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104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代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桂系、其他民主党派等不同政治集团的传媒,围绕全民族抗战的时代主题,在广西进行了纷繁复杂的互动。  报人群体可视为近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典型。近代中国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时期,报人群体以其敏锐的思维、细腻的感情和理想的热情,成为转型中孤独的探索者、积极的推动者和痛苦的承担者。  这一时期广西以缩微的形式真实记载了报人群体的形成发展轨迹,以其为对象,可以以点带面,深入解剖其典型,实事求是地描绘其特征,评价其功过,考量战时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探寻报人群体是如何在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多种信息渠道中传播体现本集团阶级意愿的信息,实现信息强势,从而既影响新闻舆论场,又通过新闻舆论影响人们的口头舆论场与各群体内部舆论场的新闻传播规律。不同派别的报人群体是如何相生相成?以《救亡日报》、《大公报》、《扫荡报》、《新华日报》等代表不同派别报纸媒介又是如何共荣共生?这为当前在党的领导下所处复杂的新闻传播生态中不同党派媒介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以回应新时期新闻传播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以求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这不仅对广西新闻史研究是必要的,而且,对整个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更是必要。  战时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关键阶段。广西进步报人群体以民族利益为上,合作统一的新闻传播活动,激发了各族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团结一致,共同对外,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地方新闻传播史活动的一种特殊而且重要的新闻传播现象。  本文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抗战时期广西报人群体的形成与发展,梳理“国际新闻社“报人群体、《救亡日报》报人群体、《大公报》报人群体、《扫荡报》报人群体、新桂系报人群体的形成与发展脉络,概括这些报人群体的群体特征。  第二部分对进步报人群体、传播理念、社会互动等因素进行历史剖析。对进步报人群体、媒介、社会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政治立场分而述之。对三者密切关联的新闻传播活动、传播观念、业务思想、政治思想、社会环境、社会影响等进行客观描述和评价。  第三部分着重探讨广西进步报人群体的传播理念及其社会互动对当代的影响与启示。“整合民心、建构认同”作为新闻媒介的使命对当下中国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对西南边境地区则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历史中发现当代的影子,这是新闻传播史研究不竭的源泉。  抗战爆发后,广西报人群体及新闻事业从东部向西部迁徙,从都市向乡村扩散,在现代史上形成一阵前所未有的社会性运动。报人群体切实围绕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通过各地汇聚而来的名新闻人和文化人组成的强大宣传团队,高度关注时局与民生,既观照大局,也深入体察了民生,真正体现了新闻教育和新闻活动的本质。同时,由于报刊的大规模内迁,也使中央媒体的影响力第一次向内陆地区大范围渗透。于是,随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新闻事业也发挥了整合民心,建构认同的巨大作用。抗战时期广西报人群体是一个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特殊的职业与坚定的追求,使他们在救亡图存中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他们既是知识分子话语的积极传播者,又是积极的话语者;既是孤独的思考者,又是真正的力行者。以抗战为契机,以因战乱而汇聚广西各地著名新闻报人活动为推动力,既强调新闻理论的教育与引导,同时兼顾新闻的实践中的灵活应对,这使得这个时期广西的新闻活动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它为广西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基础,更为抗战最终胜利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就缆索吊装钢管拱的施工方法 ,以工程实例讨论钢管拱在吊装阶段中温度对安装精度和应力测试结果的影响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Hoisting Steel Pipe Arc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应用陶粒混凝土铺装旧桥面 ,可解决用普通混凝土增加桥面自重的问题 ,文中介绍了陶粒混凝土的加铺过程 Ceramsite concrete pavement application of the old bridge can 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