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文对古代重要医籍有关大肠癌相关病证进行整理,寻找其脉络学术规律;并将近代中医防治大肠癌文献进行整理,从证治研究、理论研究和现代医学研究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古今用药规律及特点,探求防治大肠癌的方法,期望能为大肠癌防治提供借鉴,丰富中医药治疗的思路。研究方法与内容:古典医籍中无“大肠癌”称谓,但其论述散见于多种病证内。以现代医学对大肠癌临床表现描述,整理古代文献中大肠癌相关病证的论述,并界定古代相关病名。整理对大肠癌相关症状、体征的记载,总结古今对大肠癌辨证治疗、病因病机的认识。查阅现代中医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科技核心期刊),从证治、理论、现代医学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对古今大肠癌文献进行整理,建立中医文献数据库,然后利用SA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由于本病古今病名的对应性较差,对于古代证治规律的研究,选取与大肠癌相关病证的方药进行分析,推论古人对本病的思路。研究结果:(一)古代证治概况:古代大肠癌相关病证的方剂所使用的药物以补虚药、清热药、止血药、活血药、利水湿药、解表药、理气药、化痰药为主,其累积频率达79.48%。其中补虚药、清热药最为常用,二者累积频率为34.91%,在临床应用有重要的作用。该时期对病因病机、证候的认识应以虚寒为主;治疗以温补清热为要。防治方药数据库经统计学处理,共得方剂329首,涉及药物644味,药物出现总频次为3044味次。补虚药居第一位,居于第二位的是清热药,说明补益虚损是古代比较重视的方法,但并非仅进补,而是攻补兼施;另外止血、活血、利水湿药无较大差异,其它如解表、理气、化痰、温里药比例无显著差异,说明该病的治疗方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补虚药为第一层次;清热、止血、活血药为第二层次;利水湿、解表、理气、化痰药为第三层次。药物总频次3094味次中,补虚药占20.09%,占据第一位,说明扶助正气,补益虚损是古代对于大肠癌相关病证治疗重视的方法,正气亏损是发病的关键。清热药占14.82%,结合补虚药的使用,可以推论古人对本病从虚寒、清热论治。止血、活血、利水湿、解表药的使用也较高,推论古代对于大肠癌相关病证的认识在虚寒证的基础上,也非常重视气机、痰浊、瘀血等证型。治疗以温补清热为主,同时采用止血、活血、利水湿、解表等多方面多层次治疗。(二)现代治疗大肠癌方药分析1.大肠癌手术方药整理药物出现总频次2160味次中,清热药占27.36%,补虚药占27.08%,差异性不大,说明现今医家均认为补益正气与清热解毒是治疗的关键,补虚药与居于首位的清热药无显著差别,提示此时证治的不同。利水湿药占11.62%,居第三位;活血药占7.31%;化痰药占7.27%。此时治疗以清热、补虚为主,同时采用利水、活血、理气、消食等多层次治疗。2.晚期大肠癌资料整理药物出现总频次2341味次中,利水湿药占28.47%,补虚药占14.49%,说明此时期利水湿药与补正气是治疗的关键,而首位为利水湿,提示本期证治的不同。而清热药占19.57%,居第三位;理气药占8.40%;活血药占8.23%。故治疗以利水、补虚为主,同时以理气、活血、止血、消食等多方面治疗。3.补益虚损是古今重视的防治思路,古人重补虚而今人重清热:古代防治方药中,居于第二位的是清热药,占14.82%,而现代方药中处于同样位次的则是补虚药,占27.08%与14.49%;古人多从气论,今人多从血论,古代防治方药中,居于第三位的是止血药,占9.33%,而现代防治方药中同样位置是利水湿药与清热药;古方涉及药味少但均衡,今方涉及药味多不均衡。统计所得古方329首,仅涉药味644味,今方所得821首,却涉药味10837味。补益虚损是古今医家论治大肠癌及相关病证共同遵循的方法,但古今用药又各有侧重。古人辨证用药方法,各类药物比例有差别,但无显著差异。现代人治疗大肠癌,清热药占优势,温里药所占比例及其所居位次均较古人降低;古今治疗大肠癌及相关病证,温下药比例明显不同,古今用药规律的变化值得工作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