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因特网和计算机软、硬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仅对制造业、农业、运输业产业深远的影响,而且还渗透到服务业、商业、金融业乃至政府。信息技术不仅导致组织变革和社会结构变革,还成为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消失之后,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投资,如何改善组织的信息技术创新吸收能力,如何有效地实施一个信息技术产品、以及如何保护信息技术产业、尤其是软件知识产权等问题,是本论文的研究领域。论文研究了信息技术创新扩散与组织吸收问题。一方面,创新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新起点;另一方面,技术扩散则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针对信息技术市场扩散,本文提出了一种信息技术创新扩散的政策生成体系。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政策的实质是协调信息技术供应商、信息技术用户以及信息技术政策决策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信息技术参与三方的关系,传统的信息技术政策可以分为面向供应的信息技术政策,和面向需求的信息技术政策。前者通过大规模的信息技术投资、信息技术 R&D,促使信息技术供应商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研发活动;后者通过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组织认知、信息技术市场等途径,激励更多的新技术用户购买、并实施信息技术新产品。针对传统的、单一的以信息技术 R&D 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政策,或单一的面向扩散的信息技术政策;本文提出了一种由信息技术市场需求驱动的、协调信息技术供应商、信息技术用户、信息技术政策决策者关系的政策产生系统及其输出,其目的在于调节信息技术扩散速率,使其达到 Pareto 意义下的最优扩散路径;即信息技术创新扩散的速率并非越快越好,而是应该以社会全部信息技术消费者剩余和信息技术生产者剩余之和的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最大化为目标。信息技术的“吸收裂痕” 是很多信息技术创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知识壁垒较高、或实施过程能够分阶段的信息技术,其“裂痕”会更严重。信息技术创新的吸收裂痕,揭示了信息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出现的所谓“虚幻扩散”现象。对制造资源规划(MRP-II),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程序设计语言 C,以及智能决策系统(MAGE)的组织吸收裂痕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制造资源规划具有最小的裂痕,并且随时间推移裂痕越来越小;智能决策系统、C 语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裂痕比较大,并且在初始阶段三者的裂痕几乎相同。随时间推移,计算机辅助设计裂痕逐渐减小,而智能决策系统的吸收裂痕却越来越大,这同智能决策系统强大的知识进入壁垒相一致。该实例表明两个问题:(1)信息技术创新存在“吸收裂痕”;(2)不同的信息技术创新,其吸收裂痕不同。尤其是知识进入壁垒非常强大的信息技术,其吸收裂痕将是非常明显的。本文的另一工作是如何弥合或者减小信息技术创新实施过程中的“吸收裂痕”,从而加速信息技术创新的成功使用和实施。通常的方法是采用企业流程再造 BPR 的方式,使组织适应信息技术。但是企业流程再造可能使组织现有的竞争优势和商业环境受到损害。在此以企业资源规划 ERP 为特例,抛弃传统的组织流程调整或再造策略,以信息系统的组织适应性原理为基础,提出了加速 ERP 实施的方案——信息系统的组织适应性调整策略,分别为用户激发的调整策略和供应商激发的调整策略。针对两种策略,给出一个小规模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信息系统的组织适应性调整策略是缩小“裂痕”的有效方法。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I<WP=4>(1)伴随用户激发的信息系统调整策略程度的加深,用户对 ERP 软件的性能满意度将得到提高;(2)相对于采用标准 ERP 软件的用户,实施由供应商激发的、具有行业特殊性 ERP软件的用户,将获得较高的 ERP 性能满意度。(3)伴随供应商激发的信息系统调整策略程度的加深,实施具有行业特殊性的 ERP 软件的用户,将降不会低用户激发的 ERP 调整策略。针对信息技术产业,主要是软件产业的保护策略,以往的研究文献认为,当存在网络外特性时,适度的软件盗版可以通过因外特性引发的消费者效用增长,扩大其软件市场份额,从而促使正版软件开发公司的利润得到增长。这种结论是在 “终端用户直接盗用”的模式下得出的。然而,本文构造的“用户间接购买盗版软件”的效用函数模式,得出了和以往文献不同的结论,否认了适度盗版的可能性。通过对所有定理、引理的证明,本文认为无论是否存在网络外特性,采取最强软件保护策略都将增加正版软件开发公司的利润。这不仅使软件供货商取得最大化利润,还将保护软件知识产权。信息技术不仅产生经济影响,还将对社会结构施加影响,既信息技术的社会巴尔干问题。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消除了地理壁垒,使处于远距离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即信息技术消除了传统的地理空间巴尔干。然而,由于人类存在有限理性,以及信息凸增长、乃至大爆炸的出现,通信、信息技术并不能真正地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沟通网络。相反,信息技术在成功消除地理空间巴尔干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生成了逻辑空间巴尔干;并且这种逻辑空间巴尔干是基于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