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广东省中医院IgA肾病人群的一般发病特点、临床与病理特征、中医证候分布,探讨IgA肾病患者蛋白尿程度与中医证候、临床特征、病理特点等的相关性,为中医药治疗IgA肾病不同程度蛋白尿提供理论依据,发挥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优势,为临床合理诊治IgA肾病及判断本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在2011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病人经肾活检病理确诊为IgAN患者共365例。对入选患者的病史、中医证候、临床特征、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并根据性别、年龄、合并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血尿、高尿酸血症、高血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水平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其临床、病理资料特征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365例IgA肾病患者中,男女比例:0.97:1。年龄35.08±11.02岁。病程为0.1~240个月。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1.75±2.07g/d,其中尿蛋白≤1g/d者,184例(50.40%),1~3.5g/d 者,134 例(36.7%),>3.5g/d 者 47 例(12.9%);血浆白蛋白38.74±6.49g/L;肾病综合征25例(6.8%);血尿336例(92.1%);合并高血压 133 例(36.4%),合并高尿酸血症 213 例(58.4%);eGFR<60ml/(min·1.73m2)者 111 例(30.4%)。2、365例患者的肾脏病理牛津分级情况分为15种类型,以系膜细胞增生和节段硬化为主,重度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及球性硬化较少,分布情况如下:M1EOS1T0(96例)、M1EOSOTO(91 例)、M1EOS1T1(41例)、M1EOS1T2(27 例)、MOEOSOTO(21例)、M1EOSOT1(19 例)、M1E1S1T0(18 例)、M1E1S1T2(12 例)、M1EOSOT2(10 例)、M1E1SOT0(7 例)、MOEOS1T0(6 例)、M1E1S1T1(5 例)、M1E1SOT1(5 例)、MOEOS1T1(4例)、M1E1SOT2(3例)。(M:系膜细胞增生;E:毛细血管内增殖;S:肾小球节段硬化;T: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3、与女性组相比,男性组肾功能不全比例高,收缩压、舒张压、血白蛋白、血肌酐、血尿酸、血红蛋白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青年组相比,中年组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肾脏病理牛津分级T(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病变发生率、肾小球全球硬化评分、收缩压、尿素氮、甘油三脂水平较高;青年组血白蛋白、eGFR、血红蛋白水平较中老组高(P<0.05)。5、与正常尿酸水平IgAN患者相比,合并高尿酸血症者高血压、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发生率、男性比例及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水平较高,e(;FR水平较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及球性硬化、节段硬化评分较高(P<0.05)。6、与轻度尿蛋白组相比,中重度尿蛋白组肾功能不全发生率、血尿酸水平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随尿蛋白程度加重,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发生率及血肌酐、尿素氮、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逐渐升高,血白蛋白、血红蛋白、eGFR水平逐渐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7、与轻度尿蛋白组相比,中度尿蛋白组肾脏病理牛津分级S病变(肾小球节段硬化)发生率较高(P<0.01);随着尿蛋白程度加重,毛细血管内增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逐渐升高(P<0.01)。经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IgAN尿蛋白程度与高血压、血尿酸、胆固醇、白蛋白、肾脏病理牛津分级E改变(毛细血管内增生)有关,血压、血尿酸、总胆固醇升高或(和)血浆白蛋白、毛细血管内增殖正常率下降的IgAN患者尿蛋白程度更重。8、高血压组的年龄、肾功能不全发生率、血尿酸、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较正常血压组显著升高,eGFR水平明显低于较正常血压组显著下降(P<0.01)。合并高血压IgAN患者肾脏病理牛津分级T病变发生率较高,(P<0.01)。经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IgAN合并高血压与年龄、血尿酸有关。9、与肾功能正常组对比,肾功能不全组男性比例、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血压发生率、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较高;eGFR、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较低。肾脏病理牛津分级M、S、T改变(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节段硬化、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上肾功能不全组较肾功能不全组显著升高。经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IgAN患者肾功能与年龄、血尿酸有关。10、中医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所占比例较大,共235例(64.4%),其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77例(21.1%)、肝肾阴虚24例(6.6%)、脾肾阳虚18例(4.9%)、肺肾气虚证11例(3.0%)。在青年组(18~44岁)中,以脾肾气虚居多,共194例(67.1%),其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68例(23.5%)、肝肾阴虚证16例(5.5%)、肺肾气虚证8例(2.8%)、脾肾阳虚3例(1.0%)。在中年组(45~59岁)中,以脾肾气虚居多,共41例(59.4%),其次依次为脾肾阳虚10例(14.5%)、气阴两虚证8例(11.6%)、肝肾阴虚证7例(10.1%)、肺肾气虚证3例(4.3%)。在老年组(≥60岁)中,以脾肾阳虚居多,共5例(71.4%),其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1例(14.36%)、肝肾阴虚证1例(14.3%)。1 1、脾肾阳虚证患者年龄在五种本虚证中最高;肝肾阴虚高血压发生率在五种本虚证中最高;气阴两虚相对于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尿蛋白定量较低;气阴两虚血尿酸水平较脾肾气虚、肝肾阴虚低;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收缩压、甘油三酯较其他三种虚证明显升高;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eGFR水平较脾肾气虚和气阴两虚低;肝肾阴虚舒张压在五种本虚证中最高;脾肾阳虚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较其他四种虚证低(P<0.05)。脾肾阳虚证肾脏病理牛津分级E病变(毛细血管内增生)发生率高于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肾脏病理牛津分级T病变(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低于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肾脏病理牛津分级T病变发生率高于脾肾气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中医标实证以湿热瘀阻居多,共175例(47.9%),其后依次为湿浊瘀阻证110例(30.1%)、血瘀47例(12.9%)、水湿瘀阻证33例(9.0%)。水湿瘀阻患者肾病综合征发病率、重度尿蛋白发生率、肾脏病理牛津分级E(毛细血管内增生)改变发生率、尿蛋白、总胆固醇水平较其他标实证高,血白蛋白低于其他标实证,高血压发生率高于湿热瘀阻,收缩压、舒张压水平高于湿热瘀阻和湿浊瘀阻,血肌酐、肾脏病理牛津分级T(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改变发生率高于湿热瘀阻和血瘀证,血红蛋白、eGFR低于湿热瘀阻和血瘀证;湿浊瘀阻血红蛋白、eGFR低于湿热瘀阻和血瘀证,血肌酐高于湿热瘀阻和血瘀证。结论:1、IgAN多发于中青年人群,男女患者比例0.97:1,以慢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多伴有高尿酸血症。男性和高龄患者临床症状较重,中老年病理损伤程度大。2、合并高尿酸血症的IgAN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发生率、男性比例及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水平较高,eGFR水平较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及球性硬化、节段硬化评分较高。3、与轻度尿蛋白组相比,中重度尿蛋白组肾功能不全发生率、血尿酸水平较高,中度尿蛋白组肾脏病理牛津分级S(肾小球节段硬化)病变发生率较高,中重度尿蛋白组球性硬化、节段硬化评分较高;尿蛋白程度越重,患者临床表现越重;随着尿蛋白程度加重,肾脏病理牛津分级E、T(毛细血管内增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病变发生率逐渐升高。经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IgAN尿蛋白程度与高血压、血尿酸、胆固醇、白蛋白、毛细血管内增殖有关,血压、血尿酸、总胆固醇升高或(和)血浆白蛋白、毛细血管内增生正常率下降的IgAN患者尿蛋白程度更重。4、合并高血压IgAN患者肾脏病理牛津分级T(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病变发生率、球性硬化评分较高。经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IgAN合并高血压与年龄、血尿酸有关。5、肾功能不全组肾脏病理牛津分级M、S、T病变(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节段硬化、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及球性硬化、节段硬化评分高于肾功能正常组。经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IgAN患者肾功能下降与年龄、血尿酸有关。6、所有IgAN患者中医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居多,其中青年组和中年组以脾肾气虚居多,老年组以脾肾阳虚居多。7、脾肾阳虚证患者年龄在五种本虚证中最高;脾肾阳虚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较低。脾肾阳虚证肾脏病理牛津分级E病变(毛细血管内增殖)发生率较高;肝肾阴虚高血压发生率较其他证型高,;肝肾阴虚肾脏病理牛津分级T病变(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球性硬化评分高于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甘油三酯较高,eGFR较低;气阴两虚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尿蛋白定量较低;气阴两虚证肾脏病理牛津分级T病变(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球性硬化评分较低。8、水湿瘀阻患者肾病综合征发病率、重度尿蛋白发生率、肾脏病理牛津分级E(毛细血管内增生)改变发生率、尿蛋白、总胆固醇水平较其他标实证高,血白蛋白低于其他标实证,高血压发生率高于湿热瘀阻,收缩压、舒张压水平高于湿热瘀阻和湿浊瘀阻,血肌酐、肾脏病理牛津分级T(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改变发生率高于湿热瘀阻和血瘀证,血红蛋白、eGFR低于湿热瘀阻和血瘀证;湿浊瘀阻血红蛋白、eGFR低于湿热瘀阻和血瘀证,血肌酐高于湿热瘀阻和血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