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三氯化铁诱导的外伤性癫痫模型,观察伊来西胺不同剂量对癫痫的发作次数以及程度、海马神经元丢失的影响,讨论伊来西胺对外伤性癫痫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1)外伤性动物模型建立: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在大鼠左侧运动皮层注射浓度为0.2mol/L三氯化铁5μL(生理盐水对照组除外),按1972年Racine评分标准,出现癫痫发作3级或者3级以上为造模成功。(2)实验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1次/天,连续7天;B组:模型对照组,造模后大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1次/天,连续7天;C组:伊来西胺低剂量组:造模后给予伊来西胺200mg/kg灌胃,连续7天;D组:伊来西胺中剂量组:造模后给予伊来西胺400mg/kg灌胃,连续7天;E:伊来西胺高剂量组:造模后给予伊来西胺800mg/kg灌胃,连续7天。(3)行为学变化:观察药物干预后连续7天各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和癫痫的发作次数及程度。(4)Nissl染色:观察各组海马CA3区神经元丢失数量。(5)统计分析:选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各组指标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应用LSD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癫痫发作次数比较:伊来西胺不同剂量组和模型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和E组与模型组比较,除C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D组和E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两两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各组神经元丢失情况比较:伊来西胺各剂量组和模型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和E组与模型组比较,除C组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D组和E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E组各两两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3)伊来西胺在此模型中,随着剂量的增加,对抗癫痫发作的减少以及海马神经元丢失作用也增加。结论:伊来西胺在外伤性模型中使癫痫的发作次数减少,抑制了海马神经元的丢失,提示伊来西胺在此模型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