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野生毒蕈中毒在临床上少见但具有高致死率。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野生毒蕈中毒所致急性肝损伤患者的死亡因素,并探究用于预测野生毒蕈中毒患者预后的评分系统。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盛京医院的105名野生毒蕈中毒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各组间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以及评分系统的统计学差异。评分系统包括:肝功能分级(Child-Turcotte-Pugh,CTP),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肝损伤与肝衰竭评分(Liver injury and Failure evaluation,LiFe),慢性肝衰竭-器官衰竭评分(Chronic liver failure-organ failure score system,CLIF-OF),King’s College Hospital criteria(KCH标准),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以及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模型(Platelet-albumin-bilirubin,PALBI)。分别计算入院后24小时内上述评分的数值,并用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比较对野生毒蕈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3级或4级肝性脑病以及NLR峰值、总胆红素峰值、直接胆红素峰值、间接胆红素峰值、APTT峰值、INR峰值、D-二聚体峰值、血浆氨峰值、纤维蛋白原谷值和血小板谷值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住院期间INR峰值(>3.6,AUC=0.941)和血浆氨峰值(>95.1μmol/L,AUC=0.805)是野生毒蕈中毒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且入院24小时内的CLIF-OF评分(>9)对野生毒蕈中毒患者预后的评估效果优于其他评分。结论:INR峰值和血浆氨峰值是野生毒蕈中毒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入院24小时内CLIF-OF评分大于9分可作为预测野生毒蕈中毒患者死亡风险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