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两种转基因方法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zh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对外源基因导入大菱鲆的两种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经过改进的电脉冲方法以及哺乳动物细胞中常用的转染法将该外源DNA片段导入到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受精卵内,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本实验综合考虑仔鱼的孵化率和外源DNA的导入率,确定了电脉冲最佳导入条件:脉冲电压为300 V/cm,脉冲次数为5,外源DNA浓度为20 mg/L。首先分别对脉冲电压、脉冲次数和外源DNA的浓度进行单因子实验,得到各因素的适宜水平范围。然后利用最适导入条件,实现基因元件大规模转移。转染试剂使用参数的确定根据Qbiogene公司用户手册上的使用说明进行,转染法的最佳操作时间为受精后50 min。应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批量转基因鱼实验,采用PCR技术对一月龄的原代转基因大菱鲆仔鱼的染色体DNA进行分析,得到外源基因的导入率分别为20~28%和60~70%。本实验表明利用转染试剂jetPEI处理单细胞期的大菱鲆受精卵能得到较高的孵化率及较高的转基因效率。本实验初步建立了利用电脉冲精子载体法和转染法实现基因转移的作方法,为经济鱼类转基因育种及其生产应用提供了理论及方法依据。
其他文献
黄海历年大规模绿潮系由浒苔(Ulva prolifera)单一生态型构成,提示其生物学特性是绿潮暴发的重要成因之一。藻类共附生细菌密切参与宿主的营养吸收、形态建成等关键过程,这为黄海绿潮的遗传溯源与暴发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角度。与附生菌相比,内生菌与宿主的特异性往往更加稳定,有必要开展差异性分析,但相关研究的方法学基础尚未建立。本文首先使用16S rDNA通用引物,对漂浮与定生浒苔共附生细菌群落结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