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挖掘产业发展的潜力、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效率成为发展产业时需要关注的重点。其中,产业空间结构测度是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路径探究与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伴随着产业升级、创新、交叉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趋势,对产业空间结构进行更细致的统计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潜在发展路径开展研究对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产业空间结构测度研究大多是从宏观和行业层面开展,且主要以我国统计局设定的行业大类为统计测量基础。如今,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创新与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鲜明特征,行业的边界不断被改变。因此基于宏观和行业的测度很难反映实际存在的产业结构复杂网络关系,难以反映出产业间相互依赖、渗透、交叉融合的发展特点。同时,受限于低层子集行业数据的不易得性,传统相关研究主要反映宏观现象而不能对产业内部微观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此外,目前国际上各国在行业划分方面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这使得基于行业划分的产业空间结构测度结果难以在不同国家间直接进行比较。而传统对产业潜在发展路径的研究则以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定位为主,鲜少能够对产业潜在发展路径进行及时度量并给出具体优先发展的细致指引。例如对高技术产业等目前产业范围较为笼统的产业常针对产业整体给出政策建议,而很少从更加细化的层面进行产业分析与政策制定,因而对实践的指导性较弱。因此,传统产业空间结构与潜在发展路径研究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产业发展研究的需要,有必要探寻从微观视角出发的更加细化的测度分析方法。而近期产品空间理论的逐渐兴起,正为相关产业发展的微观视角细致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产品空间理论融合了比较优势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从微观产品视角对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等问题进行研究,为产业空间结构测度与潜在发展路径研究形成了理论突破口。同时,大数据技术方法的应用与发展也为产业空间结构测度与潜在发展路径的微观视角细致研究提供了可能。因此,本研究依托产品空间理论尝试构建产业空间结构与潜在发展路径研究框架,并引入社会网络的相关方法从微观产品视角对我国的产业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测度研究。其中,考虑到区域是我国产业政策的实践主体,区域的产业发展与政策规划对国家整体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区域产业空间结构间存在的结构关联与协同又对区域的产业发展影响显著,因此先从国家层面的分析把握国家产业发展状况与趋势,之后结合区域层面的分析把握区域的产业定位与优势特点,通过在国家产业发展路径下为区域提供更细致、适合的产业定位与发展趋势来促进国家整体的产业协调发展。具体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产业空间结构与潜在发展路径进行研究:(1)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在微观产品视角下考虑产业复杂网络关联的中国产业空间结构测度以及潜在发展路径发掘,分析国家整体的产业空间结构特征、演化轨迹与产业潜在发展趋势;(2)延伸产品空间理论,从微观产品视角出发对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同构化进行测度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产业在不同区域间的关联关系及在产业空间格局中的地位,为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信息;(3)延伸产品空间理论至区域层面,给出微观产品视角下对区域产业进行空间结构测度以及潜在发展路径发掘的研究方法,可用于分析区域的产业优势特点与可能发展路径,与前两部分研究内容相结合可给出在配合国家产业整体发展趋势下适合区域自身产业发展特点的区域产业发展路径,并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引下进一步给出区域的细化产业发展政策。最后以具体城市为例,进行可行性验证。通过引入产品空间理论,以微观产品结构分析为主线,对我国产业空间结构与潜在发展路径问题进行测度,遵循从国家到区域层面的相互联系逐层递进,对产业空间结构与潜在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做到了从微观着手,同时综合考察微观和宏观变化,以及从全国到区域的有机统一。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其他国家,我国在劳动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上更具优势,产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性,有优先向已有优势产业的邻近产业发展的趋势。因此为发展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需有针对性地发展含有高复杂度产品的相关产业,并进行产业上的融合发展或技术创新,以突破路径依赖性。(2)为推进我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已有优势产业应将发展重心放在使用现代科技进行改造,通过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巩固优势,特别要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突破外向发展瓶颈,实现合作共赢。对高技术和高复杂度的产业以与现有生产能力距离短,且在我国应用基础好,市场规模大,可充分利用新技术发展(如互联网、新能源)的产品为主优先进行发展,从而实现弯道超车。(3)从产品分布整体来看,近年来我国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同构现象趋弱,说明中央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主导思想在区域产业定位与分工协作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从局部上来看,部分区域间的同构性仍较强,整体上呈现出核心密集——外围稀疏特性。下一步有必要在结合区域资源稟赋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的政策引导。(4)地理邻近关系与资本水平是我国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同构的主要影响因素。虽然这在短期内导致了地区产业水平的快速提升,但伴随区域间产业的竞争逐渐激烈,也造成了资源配置效率的逐步降低,不利于区域长期可持续发展。(5)基于产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微观的测度结果显示,在一些关键核心产品方面,我国具有高度对外依存度。因此,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半导体设备和器件、航空航天工具、光导纤维、软件等对于完善我国产业链,推进产业高级化,降低产业发展风险,实现自主可控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