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环境日益恶化,与植被恢复重建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森林植被恢复状况与群落结构变化联系密切,研究次生演替群落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明确群落的演替规律及其机制,可为同类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四川盆周西缘中山地带的天台山次生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选取8块典型样地,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不同恢复阶段次生林的树种组成、直径结构、树高结构、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研究,解释该地区阔叶林自然恢复的演替进程和群落发展方向,为指导相似背景下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以树种的耐荫性、生长速度、实际平均高与理论树高的百分比等为主要因素,将群落划分成了3个恢复阶段:Ⅰ房县槭-灯台树阶段,II房县槭-多脉榆阶段,III房县槭-大叶椴阶段。(2)不同恢复阶段树种组成特征表明,树种组成结构成规律性变化,总体表现阳性树种逐渐减少,中性树种逐渐增多。随着恢复的进行,每公顷断面积逐渐增大,林分密度先增大后减小。(3)不同恢复阶段直径结构特征表明,各恢复期的直径分布规律性不强,存在有小幅度波动。平均直径先减小后增大;Weibull分布函数、负指数分布函数和正态分布函数拟合模型,经过卡方检验后,没达到精度要求,但Weibull模型的精度相对其他模型高,由于人为的砍伐,使各高阶株数失去了正常的分布,而出现参差不齐的状态,导致离差增大,超过正常分布的检验误差范围。(4)不同恢复阶段树高结构特征表明,林分树高分布趋向于单峰分布且随着恢复的进行逐渐呈现出一定变化规律,中等高度所占比例增多,最大和最小高度所占比例减少,林分平均高逐渐增大,分布曲线逐渐向左偏移,峰度由正到负,最终形成宽而平的分布。Weibull分布函数和正态分布函数对树高-株数分布经过卡方检验后,没达到精度要求。(5)不同恢复阶段年龄结构特征表明,随着恢复的进行,林分中的幼龄树、中龄树的个体数量占比例逐渐减少,大龄树所占比例逐渐增多,呈现从增长型群落向稳定型群落发展的趋势。优势种群房县槭目前属于增长性种群,但是随恢复的进行,其增长受限,增长速度逐渐减慢。(6)不同恢复阶段空间分布特征表明,三个恢复阶段的树种混交度均以中度混交和强度混交为主,混交度先增大后减小。林木的空间分布由团状分布向随机分布演进。从大小比来看,不管是胸径还是树高,处于优势状态的林木个体数量逐渐增多。运用二元法对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之间的两两联合分布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恢复的进行,处于强度混交且呈随机分布的林木株数所占比例逐渐增大,胸径和树高处于优势状态且混交良好的林木株数逐渐增多,树高和胸径处于优势状态且呈随机分布的林木株数逐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