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艺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hyib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具体到文化层面,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层次文化产品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此问题,文艺工作者可从红色文艺中挖掘价值、汲取力量,以满足新时代的文化需求。本文对红色文艺的审美范式进行哲学思考,红色文艺伴随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折射出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的风貌,从哲学层面考察红色文艺的审美范式,追溯及反思红色文艺的成功,有助于提升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思路以及为增强红色文化情感、凸显红色文化价值、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参考。红色文艺的审美范式首先肯定了文艺作为艺术的审美属性,抒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本身也兼具意识形态的特性,红色文艺即是具有审美性的意识形态。本文首先梳理了红色文艺的演进历程,红色文艺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演变过程。红色文艺是红色文化中的艺术样式,用艺术形式将红色文化表现出来,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作为理论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基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实践基础,呈现出革命性、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进而对“范式”特别是红色文艺的“审美范式”进行了概括梳理。其次,对红色文艺的社会功用进行溯源,从柏拉图的“诗与城邦”思想探索文艺的政治功能,席勒将美与自由紧密相连,确立了美育思想并正式提出审美自由这一概念,马克思通过审美实践通达人类的全面解放,因此红色文艺具有政治美学的意蕴和意识形态的本性。最后,根据时代需要研究红色文艺的当代价值。红色文艺具有导向、宣传激励、思想渗透和凝聚整合政治功能和政治美学意蕴,同时具有意识形态本性,将美学与艺术以及政治紧密相连甚至趋于统一,因此,对红色文艺的审美范式进行哲学思考,可在当代更好的发挥时代价值。
其他文献
“时尚”是西方文明自文艺复兴以来产生的重要现象之一,具有悠久的演化历史。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被“时尚”浸入。由于涉及人类生活各个领域,范围广泛影响深远,所以,“时尚”不再单单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是成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论题,进入理论研究的视野,从而具有了形而上学意味。“时尚”具有阶级性、符号性,更具有艺术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竞争力。时尚观念亦因此而代表着一个阶级的品味文化,并通过
学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二字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各类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也一直以来都是总书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伟大实践中关心、关注以及强调的重大问题。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人民主体在推进社会历史实践、促进政党建设以及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实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本文以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相关重要论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历史与
学位
马克思的生命观是关于人的生命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给予了回答。马克思的生命观是马克思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对马克思的生命观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能够为当代人的生命困境进行回应和解答,并引导社会形成尊重敬畏生命的风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带来思想启迪。本文对生命的论述是循序渐进的。通过明确对生命存在的理解、对生命实践的需求、对生命异化的重视、对生命
学位
马克思人本思想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思想框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马克思人本思想中,马克思始终将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他理论实践的终极目标。在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中,他始终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强调现实的人的社会主体地位和功能,强调人的主体作用。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强调要“改善人民生活品
学位
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乡村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媒介技术的下沉,让乡村群体拥有了叙事话语权。伴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农民在体验网络空间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我认知,实现了身份建构。与此同时,蓬勃发展的新农人短视频也呈现出全新的乡村媒介空间,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播,更多的人参与到了乡村建设之中。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制作、观看、分享短视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操作简单、入门轻松等优势让
学位
《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它的问世标志马克思主义作为成熟的科学理论正式诞生,其中的人民主体观,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建设规定了性质,指明了方向,更给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了“为谁发展,如何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
学位
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准确把握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对于新时代接续弘扬好大别山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愿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大别山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得益于大别山独特的区域条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成立。其中,大别山的区域条件在于它具备天然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条件;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于当地贫苦底层人民占据多数而地主豪绅占少
学位
恩斯特·布洛赫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素有“希望哲学家”之称。他确立了“希望”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超越。《希望的原理》等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希望哲学思想,体现了布洛赫哲学的“希望”向度。通过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扬弃,他开启了对物质的能动性以及理想社会的思考,将“希望”从寄托于异己力量的被动期待拉向人类自身,以寻求人自身的解放。在德国古典哲学以
学位
当古希腊的哲人们开始意识到世界的现实,总是和我们的理想相矛盾的时候,辩证的思想就开启了人类思维的新纪元。从“水流淌出世界”到“世界是数的变形”,古希腊的哲人们都以一个讲述者的身份,向人们直观的介绍着世界的发展历程。然而,当聪明的诘难者仅用一只不动飞箭,就使得掌握这种“真理”的哲人们哑口无言时,朴素的辩证法就再也无法掩盖自身的矛盾了。列宁深谙其中道理,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有没有运动,而在于该如何表述它。
学位
马尔科维奇以批判斯大林和卢卡奇的辩证法为基点,以人类学为逻辑展现辩证法思想,以整体性和全面性为内生动力,最终逻辑指向人道主义,提出了针对南斯拉夫的实际情况和人在当代社会中的异化现象的人道主义辩证法思想。其人道主义辩证法理论主要是在继承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将实践运用于辩证法之中,给予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以实践的基石,进一步阐述了人道主义辩证法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异化中的批判意义。马尔科维奇的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