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大学生和老年人是自杀的两大高危群体,且都伴随着人际受损。自杀的人际理论解释了人际需求与自杀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讨人际理论在两大高危自杀群体中的适用性。具体来说:1)检验人际需求问卷(INQ)在两个自杀高危群体中的信效度;2)探索人际理论的两个潜变量——感知的负担感和缺失的归属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比较感知的负担感、缺失的归属感和自杀意念在大学生和老年人间的群体差异;3)探索缺失的归属感、感知的负担感在孤独感对自杀意念影响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浙江大学在校大学生582名,在杭州上城区、西湖区的若干社区随机选择老年人386名进行问卷调查。大学生自主填写,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结构化访谈。问卷包括人际需求问卷、贝克自杀意念问卷、罗森伯格自尊量表、UCLA孤独量表及6条目简版、基本心理需求量表。采用Pearson相关、Cronbach’sα系数、因素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用路径分析构建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结果:INQ信效度较好(Cronbach’s α=0.88(大学生)/0.86(老年人)),EFA支持两因子模型,CFA拟合优度较好(大学生:CFI=0.92,TLI=0.89,SRMR=0.07,RMSEA=0.06;老年人:CFI=0.91,TLI=0.87,SRMR=0.06,RMSEA=0.08),量表呈现跨群体稳定性(多群体CFA:CFI=0.89,TLI=0.85,SRMR=0.06,RMSEA=0.07)。感知的负担感在缺失的归属感对自杀意念影响中的调节效应显著(大学生:r=0.02,p<.05,老年人:r=0.28,p<.05)。老年人和大学生在感知的负担感上得分差异不显著(B = 0.47,t(857)=1.82,p>.05),在缺失的归属感上差异显著(B =-3.98,t(857)=5.60,p<.001)。老年人自杀意念水平显著低于大学生(B =-0.35,t(857)=2.15,p<.05)。缺失的归属感在自杀意念的群体差异中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r=0.04,p<.001),感知的负担感中介效应不显著(r=0.03,p>.05),说明老年人和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差异,部分是由于缺失的归属感不同导致。在大学生和老年人中,孤独感—缺失的归属感—自杀意念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大学生:r=0.10,p<.05;老年人:r=0.28,p<.05)。孤独感、缺失的归属感、感知的负担感、自杀意念的有调节效应的中介效应整合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大学生:CFI=0.86,TLI=0.89,SRMR=0.11,RMSEA=0.10;老年人:CFI=0.84,TLI=0.82,SRMR=0.07,RMSEA=0.71)。结论:人际理论在老年人和大学生两大自杀高危群体中均呈现较好的适用性。INQ在老年人和大学生中适用性较好,具有跨群体稳定性。缺失的归属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会受到感知的负担感的调节作用。大学生和老年人的缺失的归属感存在差异,且与自杀意念差异的方向一致,感知的负担感差异不显著,且两个群体自杀意念的差异主要来源缺失的归属感。缺失的归属感在孤独感对自杀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感知的负担感对其中介效应存在调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