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区域在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部某区,在研究区内四方台组发现了工业级铀矿。本文重点利用测井资料对可地浸砂岩型铀矿进行评价,以录井、地质、岩心等资料为辅,拟解决研究区内地层架构、沉积相分布、储层物性等一系列问题。本次工作在经过数据的收集整理之后,首先进行地层的划分对比工作,采用标志层对比法,在研究区内识别出一个泥岩标志层。在标志层的约束下,根据测井曲线的形态对地层进行划分,识别出四方台组层界面,又将四方台组由老到新分为四方台组一段和四方台组二段。四方台组一段和二段的顶面构造均为东部高西部低,深度的高差约为100 m,经计算估计,界面的趋势较为平缓,倾角为1°~2°。四方台组二段厚度的范围在27.81~39.05 m,四方台组一段厚度范围在33.14~45.18 m。四方台组二段砂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东北部、西南部,研究区内的岩性主要以泥岩为主;四方台组一段砂岩广泛分布在研究区内,且砂岩相对较厚,研究区内的岩性主要以砂岩为主。在了解研究区的区域构造背景以及邻区的沉积相分布的基础上,利用岩心及测井曲线对本区沉积相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在研究区内选择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曲线组合,利用测井相的原理与方法对沉积序列表现的曲线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的沉积背景,对四方台组的沉积相进行分析识别,认为研究区内主要发育曲流河相。然后以河流相沉积环境为基础,又将河流相细分为泛滥平原、河道边缘、河道三个亚相。自然伽马曲线为钟型+齿化箱型组合,电阻率值较高,地层沉积厚度大,反映出稳定的水动力或者物源供应,综合判断为河道沉积。自然伽马曲线为指状+微齿状组合,且每层的厚度不大,砂泥岩互层频繁,电阻率值不高,反映出物源不稳定,也可以理解为受河道的变道影响导致的沉积现象,综合判断为河道边缘沉积。自然伽马值高,曲线很平整,电阻率值也很高且平整,沉积的岩性皆为泥岩,综合判定为泛滥平原沉积。在利用测井曲线求取研究区的孔隙度、渗透率的分布时,对于不含铀矿层段,利用常规模型对孔隙度、渗透率进行求取;当层段含有铀矿时,则利用升高的自然伽马校正密度的方法,以及利用其他不受放射性影响曲线重构自然伽马的方法,以达到准确求取物性参数的目的。结果表明,四方台组二段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较少,孔隙度的大小范围在6%~25%左右,中位数为17%。四方台组一段的孔隙度分布范围广,孔隙度的大小范围在6%~28%左右,中位数为20%。同样,对于渗透率模型的拟合,方法步骤与孔隙度模型类似,渗透率的分布规律与砂岩孔隙度的分布规律一致,渗透率的范围在0.01~104 mD之间。最后,将以上的工作进行整理,在地质建模软件Petrel2015平台上,利用变差函数分析技术,采用随机建模算法,完成了构造建模、相建模、属性(孔隙度、渗透率)建模,根据对研究区已有的认识进行地下地质体的特征分析。为了对模型进行验证,进行了建模前后物性对比分析以及对岩相剖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符合对研究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