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险预防原则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的适用

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uid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险预防原则一经提出,即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该原则旨在预防具有科学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保护人类和环境。该原则的独特蕴意和功能,使其产生不久即在许多国际环境公约中得以运用,同时也被许多国家作为一项重要法律原则予以采纳。我国受时代的局限性影响,环境立法相对比较滞后,对风险预防原则的认知仅停留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因此,在198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中尽管规定了防治环境损害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隐含着风险预防原则所倡导的精神因素,但相差巨大,两者并不是同一层面的原则。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日趋恶化,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环境立法大幅度增加,但在立法理念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源头治理”的“源头”理解上存在误区,风险预防原则并没有在大部分的环境立法中被采纳,且“纸面立法”的色彩十分严重,在发达国家被高度认可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法律原则,在我国近似“形同虚设”。风险预防原则在我国环境立法中的这种困境,促使我去关注并研究该原则的内涵及其功能和价值,探寻该原则在我国环境立法中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立法中何以运用及如何成为一项可以实实在在发挥作用的法律原则。文章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梳理了风险预防原则的产生和发展,风险预防原则的内在含义,风险预防原则受到我国学术界、实务界及立法机关的认知与重视。其次,着重探析风险预防原则在大气污染防治中适用及其适用的特殊性、适用的法律价值。第三,通过对国外环境法中引入风险预防原则以及我国个别地区先行取得的成功立法经验分析,阐明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中,引入风险预防原则的可行性与现实性。第四,基于实证考察,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当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中,引入风险预防原则存在的理论、现实障碍及文化和观念问题,并进行了归因分析。第五,基于上述历史与现实、问题与原因,提出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中,适用风险预防原则的对策思路。指出,当下应当重点解决风险阈值、传统证据、行政监管等问题,并提出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适用风险预防原则的具体路径。
其他文献
基于低碳供应链环境新常态特点,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收集一二手资料,利用粗糙集及主成分因子法改进扎根理论法挖掘资料,采用探索性及验证性因子分析法评判范畴拟合度和可信度,
基于等阻抗-双脉冲成形线技术,建立了一个超宽带高能高功率微波发生器理论模型。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利用等阻抗超宽带高功率微波发生器,可以同时产生纳秒主脉冲和皮秒前沿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日益恶化已经作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摆上了世界各国政府的议程。保
《春白菜-伏大葱复种栽培技术规程》(DB 1301/T 303-2018)规定了春白菜-伏大葱复种栽培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本标准适用于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