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经济增长的城市发展模式给城市空间结构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城市功能布局混乱、用地结构不合理、交通系统紊乱、生态空间丧失等问题日益严重,空间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导致的城市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社会问题和安全问题也不断增多。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可持续城市、和谐城市已成为各国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城市地域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人类各种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综合反映,因此优化城市空间,建设可持续的、和谐的城市空间结构是推动城市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纵观国内外对城市空间结构管理的研究,西方学者提出许多管理政策工具,但中西方城市发展环境不同,降低了这些政策的可操作性;而中方学者的研究则大多侧重于以某个特定城市为例,提出具体的优化对策,缺乏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分析。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要力图建立一套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管理政策体系,以此优化城市空间,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论文的分析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目标展开的。首先,论文以中西方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对象,按照它们各自发展的历史时间对其演变的历程、呈现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总结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其次,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空间结构变化的三个作用主体:政府、企业和居民,总结出空间结构演变的四种影响因子:自然基础力、政府策动力、经济驱动力和社会推动力,并论述了这些作用主体和影响因子在与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作用时存在着自组织与被组织、聚集与扩散、正负反馈效益三种机制,最终构建出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耦合作用机制。再次,分析中国目前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分权化的发展环境下,中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将向生态的、可持续的、和谐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结合上一部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机制分析,形成一套较为全面的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管理政策体系,它包括空间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环境政策。然后,论文以东莞为例,对东莞城市空间发展的历程、演变的动力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其城市空间发展的新环境及未来的空间发展趋势,在上一章节建立的空间管理政策体系的指导下,提出具体的优化东莞城市空间结构的空间管理政策。最后,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是对前文分析的总结,并提出后续研究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