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商业银行管制逐步放松,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等新兴银行形式的出现,使得银行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国内的商业银行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已成为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紧迫任务。效率是各行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商业银行也无法例外,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是银行能否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取胜的关键。可以说,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实质上就是银行效率的差距;国内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之处,其实就是提高效率。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商业银行的效率问题需要结合风险控制因素。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经营好坏的重要衡量指标,商业银行在既定的投入与产出规模下,风险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出的效果。本文在《新巴塞尔协议》和《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等文件的指导下,最终选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四类风险融入到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中,相应的衡量指标分别为:流动性比率、不良贷款率、利率敏感性系数和加权风险资产比率。
本文通过考察我国11家商业银行从2005年至2009年投入产出指标,采用非参数的数据包络方法(DEA)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比了考虑风险因素和不考虑风险因素的两种情况,并进行了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分析,最后还采用非参数的方法估计不同风险因素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在研究商业银行的效率时考虑风险因素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现实效率情况;虽然我国整个银行体系的效率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逐渐提高的态势,但各银行效率提高情况参差不齐;对一些商业银行而言,或者在某种情况下,适当承担和经营一定的风险有利于效率的提高;风险因素对商业银行的纯技术效率影响很小,对商业银行技术效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规模效率的影响;在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四类风险中,操作风险和信贷风险对商业银行的效率影响比较大,其他两类风险影响则非常小。另外,除了利率风险,其他三种风险对效率的影响均为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