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拟建机场地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定位为以地方民俗旅游为主的支线机场,具有重大的经济及社会意义,为国家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受古地质建造及地质改造的影响,研究区具有地形起伏大、岩溶发育程度高、红色风化壳广泛分布、岩体破碎等特点,岩溶、土洞、塌陷、膨胀土、边坡稳定性等影响工程建设的地质问题在这一带极为常见。在区域地质背景适宜性较差的前提下,拟建场地适宜性研究对该机场的工程建设显得异常重要。论文通过现场勘察所收集到的与机场场址有关的各类数据、资料,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对相关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评价及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对拟建机场场址建设的适宜性做出评价。通过对场区地震适宜性评价、地基承载力评价、地基不均匀性评价、岩溶稳定性评价、岩体差异风化评价、边坡稳定性评价、红粘土适宜性评价、水土腐蚀性评价,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场区地处北东向、近南北向以及近东西向三条断裂带所围成的三角形断块上,区内无断裂或断层通过,三条断裂亦无新近活动迹象,构造总体稳定,适宜机场建设。(2)场区天然地基岩土体以第四系红粘土及寒武系白云岩为主,天然地基承载力较好,适宜作为机场天然地基持力层。(3)场区天然地基横纵两向均具明显不均匀性,主要体现在横纵两向天然地基土总沉降差异以及固结度随时间变化的差异上,对机场适宜性影响大。(4)除第四系红粘土中可能出现土洞塌陷外,场区地下岩溶为古岩溶产物,因溶蚀发育基本条件不足,现在及将来出现大规模的岩溶塌陷灾害的可能性很小,适宜机场建设。(5)岩体差异风化对机场的适宜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加速风化槽、风化囊内溶蚀空洞的形成,进而影响机场场地的稳定性;在切断这些地带地下水循环系统的情况下,它对场区的适宜性基本无影响。(6)场区边坡稳定性问题突出表现于冲沟地带天然地基土对填方边坡破坏模式的控制作用,在未对天然地基土处理时填方边坡可能会出现规模较大的滑移破坏,影响机场场址的适宜性。(7)场区红粘土问题、水土腐蚀性问题不突出,适宜机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