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剧艺术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和美术等融合为一体,并以歌唱表演形式为主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由王泉、韩伟作词,施光南作曲的歌剧《伤逝》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一如施先生一贯的风格,《伤逝》的旋律流畅优美,全剧借鉴了西洋全唱型歌剧的表现形式,为音乐的发挥提供了开阔的天地,成功的塑造了鲁迅笔下追求自由,但易动摇、软弱、彷徨的知识青年形象。同年十月,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北京人民剧场进行了首演。这部歌剧的上演,在全国音乐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内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程志、刘跃、关牧村的表演与作品珠联璧合,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它的独有的艺术魅力。它是中国歌剧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是我国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它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创新实践具有极大的影响和意义,该歌剧所具有的不朽的艺术价值被众多声乐演唱者和音乐研究者所关注。虽然人们在音乐报刊、杂志、网络、音像等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有关歌剧《伤逝》的戏剧剧情介绍和一些咏叹调简短的演唱提示,但关于歌剧《伤逝》重唱作品的专门研究却很少。重唱是歌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兼有咏叹调抒情性的成分,又有宣叙调推动发展剧情的功能。它既可以由各个声部之间互相配合,共同抒发相同的情感思想,塑造统一的艺术形象,也可以是各个声部之间各自表达不同的内心独白或相矛盾的戏剧冲突内容。对歌剧《伤逝》重唱作品的演唱艺术进行专题性研究,对于探知这部歌剧艺术的全貌和全面了解这部歌剧艺术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出于对这部歌剧的喜爱,在选择性的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音乐分析的方法,对本歌剧的音乐结构、重唱唱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准确了解了重唱的来龙去脉,对歌剧重唱艺术的特点和其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中发掘其特有的艺术价值,提高对重唱艺术的深入理解与认识,这就为更好的演绎歌剧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提供了具体的理论依据。论文共分四个章节来论述。第一章:对歌剧《伤逝》的创作、演出、剧情梗概、音乐特征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分析。第二章:介绍了重唱在歌剧中的布局发展及这样布局对剧情发展的作用。第三章:从重唱唱段的调性布局、织体结构和声部处理等方面对重唱唱段的音乐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研究。第四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重唱唱段的演唱。结语部分对论文的主要论点做简要的归纳,并指明该论文的实用价值。在如此具有音乐魅力的重唱作品中,以本人所掌握的声乐技能,从音乐艺术的高度对其仔细体会、把握,期望本文的研究能给演唱者一些启示,带给听众以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