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工业化发展,导致水土的流失,上海田山歌赖以生存的稻田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当年人们在劳作时可以借以慰籍心灵的集体演唱田山歌的方式也逐渐随之消失。在城市中如何保护处于濒危状态的上海田山歌,如何解决以上海田山歌为代表的产生于农业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城市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以城市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视角,对上海田山歌进行探索和研究,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着重于上海田山歌的本体研究。主要对上海田山歌的溯源、类型、分布状况、传承、语言的艺术性以及与稻作文化的关系,作了历史的阐述和本质的探究。旨在说明上海田山歌的重要性。第二章首先探析在城市的语境下上海田山歌濒危的状态及其原因,其次,从上海田山歌与城市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田园城市”建设理论以及国外城市建设经验等多个层次和角度展开探讨。反思城市建设要关注生态环境,田园城市建设是找回上海田山歌生存环境的有效途径。最后一章对上海田山歌的保护策略作了更深一步的探索,认为上海田山歌的保护必须依靠政府主导,完善保护机制;结合案例来说明整合社会力量的重要性。从上海田山歌属于吴歌保护的扩展项目来看,关键是要还原吴文化地区的“生态场”,建议构建长三角地区吴歌保护基地和吴歌生态博物馆。本文的意义在于对上海田山歌的保护、城市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文化建设三方面内容都有所深入和探究,对如何系统而完整地保护上海田山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何避免文化碎片式的保护性撕裂亦有所启示。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尝试,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上海田山歌、城市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先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