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中不同群体的价值诉求及其互动——以清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主的考察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2011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围绕着地方上各种主要的社会力量,即地方官、士绅、商人、富户、职业宗教师与民众之间在民间信仰实践活动中各自的价值诉求展开讨论。可以说,他们对民间信仰活动所具有的态度不尽相同,借民间信仰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使用的手段也各不相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社会人群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在该领域发生互动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考察他们各自的价值诉求以及彼此的互动,揭示地方社会运行的逻辑。  民间信仰在传统社会一直基本上不具有合法地位,大多被统治者视为“淫祀”,从而需要进行打击与改造。国家对于民众的祭祀行为制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尤其在祭祀的对象与祭祀的方式等方面,更是体现了国家希望自上而下谋求统一的希望。对于政府来说,民间信仰活动所具有的号召力及其组织性是对统治当局潜在或显在的威胁,因此出于维护既定的统治秩序的考虑,政府对民间信仰活动十分警惕,并且往往采取打压的举措,其态度相当明确与坚决。但是,即使最高统治者对于“淫祀”的打击态度十分坚决,也需要大量地方官员去认真执行他的意图。知道,真正面对“淫祀”的不是皇帝,而是地方官员。作为皇帝代言人的地方官员在处理地方事务的过程中,既要履行官方祀典中规定的祭祀活动,又有责任对地方上所谓的“淫祀”进行治理。因此地方官员对于“淫祀”的态度便决定了对民间信仰是否打击以及打击的程度。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官都能够真正贯彻皇帝的意志,只有少数的地方官能够做到这一点。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地方官之外,地方上还有其他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民间信仰活动之中,成为地方官治理“淫祀”的助力或者阻力。例如地方士绅作为地方势力的代表之一,其对“淫祀”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其自身获得的利益。一座庙宇可以为士绅带来经济的或者声望的回报,因此不管这座庙宇是否合法,往往成为地方上各个势力集团争夺的对象。对于地方官来说,必须处理好与士绅的关系,以维持地方治安稳定为要务,因此实际上对于“淫祀”的治理往往受到较大的限制。  当然,民间信仰真正的土壤在民众中间。如果民众的祭祀行为完全符合国家的要求,那么国家“神道设教”的目的就会最终实现,整个社会也将会是一个政通人和的社会。但是,现实中所谓的“淫祀”依然大量的存在。“淫祀”的大量存在至少表明了它具有较为广泛的生存空间,是民众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政府对于“淫祀”的打压很少从民众的角度过多地考虑“淫祀”对于民众的意义,因此仅凭富有政治热情的地方官对“淫祀“的打击,往往并不具有普遍性与持久性。  本文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民间信仰实践活动对于民众日常生活的主要意义。第三章讨论了国家神道设教的过程及其结果。第四章讨论了地方官群体的正统祭祀观念以及对于国家宗教制度与政策的执行情况。第五章对地方士绅、商人以及富户等社会群体的价值诉求进行了讨论。在第六章中,准备将目光投向全国其他地区的民间信仰,目的在于通过对其他地区民间信仰的考察去验证已经在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考察中所得出的结论。
其他文献
本文对具有蒙古民族历史文化与民俗实物为特色的呼和浩特地区三所民族博物馆作为调查点,重点探讨了民族博物馆所承载的各种社会作用。该论文由绪论、呼和浩特地区三所民族博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失地农民。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我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个人、家庭、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内涵与形式不断更新和丰富,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于我国多元化文化并存发展,特别是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使得民族地区
农民工的利益表达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源分配问题,更不是一个单纯的权益争取行动,在这一行动背后,既反映了当前我国底层民众利益受损的日益严重和利益表达机制缺失的严峻现实,更
本文以在广州市开发区员工宿舍二个月的生活与调查为现实依据,探讨了从事工业生产的新生代外来工何以频繁换工的问题。   通过田野调查,笔者发现新生代外来工在户籍、工厂与
学位
本文围绕城市广场作为公共生活空间的空间生产过程展开了一项解读中国社会城市文化变迁的经验研究。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回溯了中外城市广场在不同历史分期中的发展脉络,窥见广
文化生态是将文化以及文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特定的文化有其特定的生存土壤,文化的发展应纳入整个人类生存环境尤其是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大背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