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亮是典型的70后学院派作家,集文学研究和创作于一身,思想敏锐而细腻,其小说语言简练雅致,受到了海峡两岸的共同瞩目与认可。纵观葛亮的小说,可以发现有强烈的悲剧意识贯穿其中,作家对现实困境清醒、理性的认识,对普通生命个体不幸遭遇的理解与怜悯,以及对城市历史的关注与反思,都传达出作家悲天悯人的思想和自我救赎意识。论文以葛亮小说的悲剧意识为研究中心,主要运用雅斯贝尔斯等人的悲剧理论,作家对比、具体文本分析的方法,将宏观总结与个案细读相结合,分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论述葛亮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绪论部分,明确选题意义,界定悲剧、悲剧意识的内涵。对葛亮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目前葛亮小说悲剧意识的研究还留有较大空白,说明选题原因。在阐释悲剧含义的基础上对论文所提到的悲剧意识内涵进行了界定。正文第一章立足文本内容,梳理葛亮小说中悲剧意识的表现类型。从内外因的角度进行具体分类,内因方面是人性异化导致了性格悲剧,外因方面可归纳出历史裹挟下的时代悲剧和不可抗拒的命运悲剧,三种悲剧类型都表现了生命个体的渺小和无奈,也展现了人对悲剧的反抗和超越。第二章从叙事策略方面研究葛亮小说的悲剧意识。葛亮娴熟地运用朱雀、乌鸦、风筝、孤岛等悲剧意象表现人物孤独凄惨的悲剧人生,渲染了悲剧氛围,还着力塑造了诸多充满悲情色彩但不甘心被命运摆布,勇敢反抗残酷命运的悲剧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的悲剧意蕴。第三章进一步论述葛亮小说中悲剧意识的内核及价值。一方面是"求不得苦",与传统文化中因果报应、余华笔下冷酷的宿命循环不同,葛亮以宿命为壳,冷静、客观地看待人所面临的困境,表现此在的不可逾越。另一方面是人的反抗和自我超越。葛亮充分认识到了人的主体性存在,借小说表达了生命个体为满足自我的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而进行的绝望反抗,这种反抗是对鲁迅抗争精神的继承,但不同于鲁迅的精英立场,葛亮选择站在小人物的角度书写人对现实的反抗和超越。结语部分进一步探讨葛亮小说悲剧意识所传达的人生观,与中国乐感文化的相通之处,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启发作用,在肯定葛亮悲剧小说创作的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通过对葛亮小说悲剧意识的研究,可以发现他反对过于激烈的生存方式,主张人要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势而为。葛亮的悲剧书写重在启发读者发现潜藏在困难背后的人的生命意识与自我突围能力,研究其小说的悲剧叙事和悲剧意识,具有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