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去核的MⅡ期兔卵母细胞为受体,以人类体细胞为核供体,构建异种克隆胚胎;并对供体细胞的类型、培养代数、准备方法与核移植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探寻简便可靠的克隆胚胎鉴定方法,给治疗性克隆奠定基础。 方法:第一阶段:将体外培养的三种类型的人体细胞(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颗粒细胞)作为核供体,通过显微操作,注入去核的MⅡ期兔卵母细胞的透明带下,构建重构卵;并对重构卵进行电融合与激活;经体外培养后,比较不同类型、不同培养代数(第2、3、4代)以及不同准备方法(冷藏法和消化脱壁法)的供体细胞所构建的克隆胚的发育情况。第二阶段:对所构建的异种克隆胚的卵裂球细胞进行单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lurorescent in suit hybridization, FISH),检测其核遗传物质的来源。 结果:以软骨细胞、颗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核供体所构建的重构卵数目分别为67枚、116枚和178枚,这三种重构卵的融合率差异不显著,分别为61.2%、56.9%和55.6%;以颗粒细胞为供体的重构胚卵裂率和8细胞胚胎发育率高于其余二者(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卵裂率分别为39%、65.2%和42.4%,8细胞胚胎发育率分别为19.5%、53.0%和25.3%;三种胚胎均有发育至桑葚胚者,桑葚胚获得率分别为7.3%、31.8%和12.1%,颗粒细胞组的桑葚胚获得率高于其余二者,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但只有颗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获得囊胚,囊胚获得率分别为18.2%和6.1%,其中颗粒细胞组的囊胚获得率较高,差异显著(P<0.05),软骨细胞组无囊胚形成。在以不同培养代数的成纤维细胞为核供体构建重构胚的对比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中,结果表明:三组重构胚在融合率方面没有差别;第二代细胞组重构胚的早期发育率显著高于其余二者(P<0.05);除第三代细胞以外,其他二代细胞的重构胚都可以发育到囊胚,且发育率差异不显著。在对供体细胞准备方法与核移植效率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中:各组重构胚的融合率、早期发育率差异均不显著;新鲜细胞和冷藏9天的细胞所构建的重构胚未能发育至囊胚,其余两组均有部分重构胚发育至囊胚。本实验所构建的异种克隆胚胎经检测其核遗传物质来自人体细胞。结论:以兔卵母细胞为受体,人类体细胞为供体构建异种克隆胚胎切实可行;体细胞的类型与核移植效率相关;一定范围内供体细胞的体外培养传代对克隆胚的发育并无影响;而冷藏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供体细胞准备方法;另外,用FISH的方法对重构胚进行核遗传物质的鉴定简单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