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我国金融市场中关于产品和机构类型的创新发展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联系不断增强,风险传染的同向同质性增加了微观机构实际需要承担的风险损失的程度,从而使金融市场出现“既稳健又脆弱”的结构特点。因此本文以金融机构之间因债权债务关系所形成的风险关联结构为视角,以宏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机制、传染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金融体系的内部风险关系,从而能够更好的拟合金融系统复杂而多变的发展现实,为防范系统性风险提供现实依据。本文选择从网络结构的点、线、面等层次出发,研究金融机构、金融部门之间的风险传染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共振效应和负外部性等特点对系统性风险的动态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金融体系的风险特征。金融危机后金融体系的结构特点和风险关联度都发生了变化,且相关数据表明金融网络中风险传染具有内生性和时变性的特点,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结构是不对称的,银行业依旧是金融市场中风险控制的核心部门。然后在网络化的金融体系中分析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和传染问题。系统性风险的生成借助于债务违约渠道、流动性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等形式,以直接和间接的传染方式将微观风险转化为具有市场冲击力的宏观风险,并据此对次贷危机后我国金融市场中面临的系统性风险进行测度,所得结果支持了系统性风险具有内生的时变特征,且因风险传染存在天花板效应而存在上限值。最后分析金融网络的结构特征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由众多金融机构形成的金融网络所具有的结构特征也会从不同方面影响系统性风险的传染,其中风险关联度和风险均衡度指标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系统性风险的水平,但是这两个指标的交叉作用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上述指标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正向关系,从而体现网络结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复杂影响力。总而言之,从金融结构的视角研究系统性风险问题,从微观上看可以调整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传染方式,协调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增加金融机构主动进行风险管理的动力;从宏观上看可以增加金融市场的风险包容能力,减少过度的风险溢出效应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从而使得在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运用中实现金融机构的和谐共生、金融风险的合理分担以及规范金融市场的交易秩序,在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同时增加金融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