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治的财政基础及其变化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adward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如何聚财和理财,不仅是治国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县治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湖北一个县财政基础的深入考察,探讨县治的财政基础及其变化,对县治财政基础的转换提出理论解释。与此同时,作者对分税制改革以来县级财政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增强县治财政基础的政策建议。财政收入按政府财政管理的不同可分为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财政收入总规模体现了不同时期县财政基础的强弱。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及预算内和预算外收入的此消彼长,反映了政府间财政关系及权力关系的变迁。县预算内收入的主要财源包括农业税类、工商各税和转移支付。农业税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税种。在传统社会中,农业税一直是国家的财政基础,是国家与农民之间联系的一个主要纽带。建国之初,我国实行“以农养工”的方针,国家通过对农村的资源汲取支持工业及整个国家的建设,农业税的比例相当高。由于中国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工业发展较快,建国后工商各税就成为县级财政的重要来源。改革以后,随着农村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工商税收成为财政的主体,农业税开始弱化。分税制后,由于中央把主要税源上收,把农业税留给地方,农业税的地位上升,不仅如此,为了获得更多的地方收入,县向农民收取各种“费”以增加财源来弥补县财政收入的不足,“以农养政”的局面在县乡基层政府表现最为明显。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行,费被取消,农业税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农业税的终结,也意味着“以农立国”的终结。转移支付是县级财政的重要来源。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包干制时期,上级补助都是县比较重要的收入。分税制后,工商主体税源上收,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为了弥补财政缺口,稳定地方政权,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央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转移支付成为县的主要财源。尤其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农业税的取消,县财政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度更高。转移支付的强化,一方面是国家“以工补农”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也说明分税制后财权的集中与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县治财政进一步国家化。然而,转移支付并不足以弥补取消农业税给县级财政带来的缺口,且转移支付一直就是讨价还价的利益谈判机制,缺乏制度化;另外在中央不断调整税收划分的情况下,县的主体税种均先后成为共享税,且省也参与了其利益分割,县级财政没有自己的稳定的主体税种,因此造成县治财政的不稳定性和自主性的削弱。取消农业税后,县治所必须的维持自身运转和农村的公共服务提供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在最后对解决县治财政困境进行了一些探讨,即实行转移支付制度化和县级主体税种稳定化。稳定县的财政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稳定整个国家政权基础的需要。
其他文献
我国目前登记农药混配制剂产品8 404个,约占制剂产品总数的34%,配方1 449个,3 964种配比,包括259个有效成分。产品和配比数量最多的配方是阿维·高氯,共登记有145个产品,
期刊
反倾销税是各国反倾销手段中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本文介绍了GATT/WTO关于反倾销征税的基本规则以及中外反倾销立法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了中国企业面临国外反倾销的原因、提出了
微生物检测在医疗诊断、食品安全、发酵工程、微生物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检测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微生物的判断和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量。微生物的生长通常伴随
就业的问题是如今全社会探讨的重点问题,怎样增进就业,怎样发展就业,怎样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所有人都十分关切的一个问题。就业问题不仅是国家民生问题,更是维系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学生在针对他们就业形势喜人的情况下,却在就业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中职学生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理想模糊,中职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较差,中职学生就业心态需要调整等等;
乡镇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级,是农村政权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财政建立以来,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对国家财政的总体建设,都发挥了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