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社会基础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enlao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以往的改革相比更加系统而深刻,这突出体现在:课程目标设计了多个维度;课程内容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注重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实施注重学生参与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课程评价功能多样化;课程管理更具民主化和适应性。这种系统而深刻的改革是基于..我国社会..特定转型时期,并在.我国特定的社会中...进行,也是为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培养更适切的人才。基于此,研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社会基础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社会现实需要。  本文运用理论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社会基础,即关涉新课程生成的若干社会要素及其对课程施加的影响。这些社会要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这些影响表现为社会要素对课程改革的期盼,以及教育对社会期盼的回应,因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社会基础包涵了社会期盼和教育回应。  论文共分五部。第一部分,引言。对论题研究的必要性、核心概念、研究方法等做了必要的说明和阐释。  第二部分,基于课程与社会的关系,分析了社会要素对课程的影响和课程的主要社会功能。  第三部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社会期盼。在世纪交替之际,我国的社会已经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并呈现出新的趋势。主要包括: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政治民主化、科技革新加速化、文化多元化,等等。社会的新变化对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和管理各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改革要求和期盼。  第四部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回应。主要表现在:努力解决“学有所教”这一教的前提问题,体现课程的价值选择和课程内容选择的时代标准,如农村初中“绿色证书”制度的实施。努力解决“学有广教”这一教的公平问题,其典型代表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和“两免一补”工程。努力解决“学有优教”这一教的质量问题,在以往实施重点校和重点班、关注弱势群体基础上,又开始关注拔尖人才的培养。努力解决“学有宜教”这一教的内容和方法问题,强调因地制宜,根据地方和学校特点、特色开发课程资源,如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多样化教材、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等。  第五部分,基于社会对新课程改革的期盼和新课程改革对社会期盼的回应“吻合度”的分析,总结了新课程改革的成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