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NNs和SVR的姜黄总提物抗肿瘤活性成分辨识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y8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姜黄挥发油和姜黄素类是其抗肿瘤主要药效部位。本文以包含姜黄素类和挥发油类的姜黄总提物(turmeric total extracts,TTE)为研究对象,利用特征选择识别活性成分,为姜黄抗肿瘤新药开发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了6种TTE提取方法和6种优化方案,通过提取率对比及成分分析,最终确立TTE提取方法为:无水乙醇超声提取,料液比1:5,提取2次,每次15min。利用此方法提取了48批姜黄药材,提取率范围为4.53%~11.55%(g/g,TTE/药材)。2.采用HPLC-MS(由课题组同学完成)和GC-MS分析48批TTE化学组成,定性了18种非挥发性组分和19种挥发性组分,同时分别以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s2)和正十三烷(n-tridecane,s1)为内标物,定量了22种非挥发性组分和21种挥发性组分。另外采用MTT法检测了48批次TTE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毒性,抑制率最低为42.4%(样品19),最高为86.3%(样品43)。3.采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和神经网络(ANNs)中的BPNN、GRNN并结合参数优化算法(PSO粒子群算法、GA遗传算法、GS网格算法和k-fold交叉验证)为TTE建立组分和药效的关系(composition-activity relationship,CAR)模型。经比较误差(RMSE,RSE)和相关系数(R)得出GA-SVR为最佳模型(测试数据集的RMSE,RSE和R分别为0.013,0.021和0.979),其次是GRNN模型(测试数据集的RMSE,RSE和R分别为0.015,0.024和0.970)。4.利用平均影响值(mean impact value,MIV)分别结合GA-SVR和GRNN从TTE中识别出了13种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化学成分,其中包括6种挥发性成分(ar-turmerone,-turmerone,β-turmerone,ar-curcumene,β-sesquiphellandrene和-zingiberene)和7种非挥发性成分(demethoxycurcumin,curcumin,bisdemethoxycurcumin,cyclocurcumin,demethoxycyclocurcumin和两种未知成分)。除了两种未知成分以外,其它11种成分均有抗肿瘤方面的文献报道。据此说明了辨识结果的可靠性,并为其它中药的活性成分识别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通过对3S技术整合,提出"MMA"技术路线应用于蓝藻水华监测,包括监测、测绘、分析等关键步骤。对太湖蓝藻水华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规律一致,但又有所差异。一方面,太湖蓝藻密度(CBD)
在烃源岩生烃反应中,地层温度和压力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以往强调温度和时间因素的重要性,对于压力的作用研究较少。在研究镜质体反射率与地层压力的关系、烃源岩生烃门
禽白血病(AL)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对家禽产业造成严重危害的病毒性肿瘤性疫病,由于其具有垂直传播的特性,我们国家把AL列为了必须净化的疫病之一;而山鸡是一种驯化
遥感监测ET技术是GEF海河项目引进的一个主要的国际先进技术,是实现以ET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主要介绍了遥感监测ET技术方法、原理及GEF海河项目在海河流域应用这一技术
研究道路设计对道路安全影响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事后型和事前型。事后型主要针对建成通车的道路进行安全考察。累积统计一定时段内发生的事故数据,鉴定事故多发点,挖掘事
以巢湖为研究区,通过对蓝藻水华暴发程度与其光谱反射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确定MOD IS遥感影像识别水华暴发级别的阈值,对4类不同暴发程度蓝藻水华光谱特征进行遥感识别;进而确
通过对马尾松施肥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探讨,试图回答马尾松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关于施肥的意义及理论基础,探讨马尾松速生丰产林及多目标经营中存在的关于施肥的科学问题。表
农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呈现选择性,即存在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优质劳动力率先转移的现象。现有研究表明,选择性转移会深化农村人力资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人们对冷冻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连锁食品部作为目前中国市场冷冻食品经营重要的经营商,如何采用正确的经营策略和以顾客为中
<正>动脉粥样硬化是指一类动脉壁退行性病理变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危险疾病。泡沫细胞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中的早期变化。泡沫细胞形成机制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