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渔山列岛的拥有众多的贝藻资源,生物丰富多样,地理位置特殊,目前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国家级海洋公园。为系统掌握渔山岛潮间带的海洋生物资源状况,我们对其进行了详细调查,本文为渔山列岛的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渔山列岛潮间带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141种,其中软体动物54种,环节动物13种,甲壳类动物23种,腔肠动物5种,棘皮动物6种,海鞘动物1种,海绵类1种,鱼类1种,大型藻类37种。渔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平均值为3142 g/m2,栖息密度平均值为1420 ind/m2,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平均生物量5307 g/m2,平均栖息密度2323 ind/m2,秋季平均生物量1714 g/m2,平均栖息密度756 ind/m2,夏季和冬季排第二和第三位。潮间带底栖动物年次级生产力平均为288 g/(m2·a),P/B值平均为0.51;偏顶蛤、条纹隔贻贝、覆瓦小蛇螺、鳞笠藤壶和日本笠藤壶等5个生物种类的次级生产力占总生产力的84%,单个物种的贡献率非常大。经分析,共获得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30种,分别隶属于7纲24科,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幅度为0.18~1.94,生态位重叠度的变化幅度为0~0.97。 该区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均值为3.328±0.109、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的均值为4.350±0.216、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均值为0.725±0.021、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均值为0.823±0.016。底栖动物 Shannon-Wiener指数断面间的大小顺序为大沙岙B>大沙岙C>小澳E>小澳D>大白礁A,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断面间差异与多样性指数 H的差异一致,而均匀度指数的大小为断面C>断面B>断面E>断面D>断面A。不同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有显著(H:F4,15=3.192,P<0.05)和极显著差异(d:F4,15=5.623,P<0.01),其它指数不存在差异(D:F4,15=1.544,P=0.240,J:F4,15=0.865,P=0.507);不同季节间的H、D和J的规律为:秋季最高、冬季最低,J和D季节间的差异显著(J:F3,16=6.575,P<0.01;D:F3,16=3.359,P<0.05),H和d的差异均不显著。 潮间带浮游植物和大型藻类δ13C和δ15N值变化范围-21.67~-15.72‰和2.75~6.85‰,其它消费者13C和15N值变化范围-23.04~-12.05‰和4.57~13.39‰。浮游植物、大型底栖生物和底栖微藻、藻类的δ13C和δ15N比值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短滨螺(简写为LB)的15N值最低(4.57‰),中国花鲈和黑鲷的δ15N值最大,分别为11.87‰和13.39‰,它们与短滨螺的差异约2.5~3个营养级,计算结果表明,潮间带消费者的营养级(TL)变化范围为2.03~4.59,推断该海域消费者有4个营养级。本文利用后整合方法的对具有相似稳定性同位素的5种初级生产者合并成3组食源,分别是底栖微藻、浮游植物和红藻的δ13C合并为一类“微藻”,“绿藻”和“褐藻”单独分析。基于稳定性同位素碳、氮的比值构建出了渔山潮间带简化食物网的结构,将所有消费者分为三大类群:藻类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从食物网的能量基础分析,浮游植物、底栖微藻、红藻和褐藻对食物网的贡献较大,而绿藻的贡献较小,绿藻门藻类对其食物网的贡献尚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