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载为儒学建立起形而上的气本体,其气本论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首先,张载生活在北宋中叶,当时赵宋王朝政策上崇儒,这给张载本人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宋代儒学的发展,促进了张载哲学的萌发;佛道二教炽传,社会迷信盛行,激发了张载造道的灵感;张载在师友的鼓励下,加之本人深厚的哲学素养,终于在求道三十年后,完成了自己的哲学著作,以潜龙跃天之势得以闻名于世。张载气论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明晰了儒学形上本体产生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其次,先秦儒学的气论思想在《易经》、孟、荀、子思的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先秦儒家哲学的核心在于修身,并未深层次挖掘“气”的形而上的存在意义。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抹杀了“气”的客观实有性,强化了“气”的神性,将“气”范畴推向了神秘不可测的境地。王充的元气论使气范畴向客观实有性方向发展,但是王充的元气论本身有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而其学说重点在于批判而少有建设性的理论。直到北宋张载为儒学建立了较完备的形上气本论。先秦、两汉的儒学气论思想,为张载的气论思想提供了学术资源。
再次,张载为儒学建立了“太虚即气”的本体论,其气论思想包括形上、形下、修养工夫三大部分。张载建立了“太虚即气”的本体论,以气为本体,明确人的神、心、性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较完善的儒家心性修养工夫。
最后,张载的气论哲学思想为儒学的发展做出巨大的理论贡献,克服元气论的局限性,建立了有功于圣门的人性论,完善了气论基础上的儒学修养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