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是我国融资体系中最重要的主体,其健康稳定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因此,对商业银行运营效率的评价研究和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早已成为金融学术界和监管当局研究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P2P网络金融的崛起、银行同业之间的竞争都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利润率不断降低。在“十三五”规划以来,政府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提出对金融业进行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座谈会上强调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共同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对商业银行效率进行测度与评价的基础上,创新的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二维视角构建指标体系,探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主体因素,并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议,力求实现我国商业银行需求侧与供给侧双向发力,达到提高其生产经营效率的预期目的。商业银行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问题已经非常经典,本文首先回顾梳理了国内外大量相关前沿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到本文的可能性创新视角。沿袭“前沿分析—效率评价—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确定影响因素—提出解决对策”的研究思路,首先对银行经营效率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之后论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测度我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并给予相应评价。选取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34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并将其划分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四大类。以2008至2015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首先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计算各类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并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分析银行经营效率。将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发现样本期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最高,农商行最低,大型商行和股份制商行的效率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而城商行和农商行则主要源于技术效率。同时引入Malmquist标准差观察各类商业银行内部效率的波动差异,并对样本银行效率的跨期动态演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提出背景,创新性的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维度进一步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需求侧因素对效率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供给侧因素对效率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资产配置效率和人力资本上。结果同时还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与实体企业争利的现象。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基于二维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对策建议,并对全文进行总结,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和维系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做出可能性的政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