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植酸模板的复合性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在分离、检测、光催化上的应用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ang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合性纳米粒子能够综合单一纳米粒子各自的特性,所以其功能性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制备复合性纳米粒子关键是找到一个合适的模板来稳定纳米粒子的形貌,其次这种模板还得具有桥接功能。本论文讨论了四氧化三铁(Fe3O4)这一用途广泛的功能性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在制备过程中,其形貌难以控制,团聚非常严重,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在这里我们引入了一种经济的、环境友好的模板试剂——植酸(IP6)。首先,它在水中能形成胶束,纳米粒子就能够在胶束中生长,从而起到模板的作用。另外植酸的分子含有六个不共面的磷酸酯键,对金属离子有很强的络合作用,所以它能进一步和金属离子结合,这里我们引入的金属是另一用途很广的金纳米粒子(Au NPs),最终形成Fe3O4/IP6/Au这一复合性磁性纳米离子,并研究了它在诸多方面的应用。本文具体内容如下:   在沸腾水溶液中高速搅拌Fe3+和Fe2+的混合物,植酸为模板,用共沉淀法在碱性水溶液介质中合成了Fe3O4/IP6磁性纳米粒子。植酸形成的胶束阻止了纳米粒子的团聚。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粒子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振动样品磁强计(VSM)表明其是超顺磁的磁性纳米粒子。得到的磁性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磁性。   以盐酸羟胺(NH2OH·HCl)作为还原剂,用金种子迭代生长法制备了Fe3O4/IP6/Au复合性磁性纳米粒子。通过TEM图观察到了金纳米粒子的生长,紫外-可见光谱进一步验证了Au在Fe3O4/IP6表面的生长过程。同样XRD、XPS、X射线能谱(EDX)、FTIR等证明了Au的存在。VSM图表明尽管在Fe3O4/IP6表面长上了Au,VSM数据下降,但它的磁性依旧比较大,进而应用范围并没有被限制。   以上述得到的Fe3O4/IP6和Fe3O4/IP6/Au为基础,探究了它们在分离、检测、光催化中的应用。首先Fe3O4/IP6和Fe3O4/IP6/Au在与有机染料甲基紫(MV)混合并分离,紫外-可见光谱显示甲基紫前后的吸光度有了下降,说明IP6和Au都具有吸附有机染料的能力。其次,利用Fe3O4/IP6/Au这一良好基底,可以用于对有机物的含量的微量检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信号测定结果表明可以检测到低至10-7mol/L甲基紫的浓度。再者,Fe3O4/IP6/Au与染料甲基紫混合且通过紫外灯照射后,SERS信号明显降低,说明Fe3O4/IP6/Au对染料分解具有良好的催化的能力。最后,Fe3O4/IP6和Fe3O4/IP6/Au在与无机镉离子(Cd2+)混合并分离后,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GF-AAS)的前后测定,Cd2+的浓度得到了明显下降,说明Fe3O4本身、IP6和Au都对镉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   以上述得到的Fe3O4/IP6磁性纳米粒子作为对象,进一步较详细讨论它对无机重金属离子六价铬Cr(Ⅵ)的吸附作用。因为IP6与金属离子有很好的络合能力,再加上Fe3O4的磁性,因此Fe3O4/IP6可以通过外磁场轻易地将Cr(Ⅵ)从废水中分离出来。结果显示10分钟Fe3O4/IP6对Cr(Ⅵ)就有了很好的吸附力。其中吸附效果跟pH还有很大关系,而且还随着Cr(Ⅵ)浓度的不断变大而降低。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制备的Fe3O4/IP6纳米粒子可以作为分离Cr(Ⅵ)的良好工具。
其他文献
大环化合物在超分子化学研究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一类新型的大环主体化合物杂原子桥连的杯杂芳烃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的工作集中于研究
随着能源供需矛盾的日趋突出,我国作为石油短缺大国和消费大国,迫切需要寻找可替代能源。乙醇作为一种燃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生产乙醇的方法不仅消耗大量的粮食,而且对环
本论文设计、合成了系列新型的光响应水溶性共轭聚合物,针对它们在细胞成像及抗菌、抗癌领域的应用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设计、合成了新型阴离子水溶性共轭聚噻吩和
金属抗癌药物在治疗临床癌症中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是抗癌药物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金属抗癌药物进入人体后,会与蛋白质发生广泛的相互作用,研究这种相互作用对于理解金属药
本论文由两个部分构成,首先介绍了木姜子(Litsea pungens)的化学成分研究;其次综述了樟科中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木姜子(Litsea pungens)系樟科(Lauraceae)木姜
由于有机半导体硅材料在非线性光学材料、微电子器件、传感器以及生物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前景,这使得有机半导体硅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表面的反应性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本论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针对水饱和硅(100)表面和氢原子钝化的硅表面上分子线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计算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两个研究内容:一是不饱和有机分子在水饱和的Si(100)表面上的自由基链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二是H-
吸水树脂堵漏技术由桥塞堵漏衍生发展而来,是一种以桥塞堵漏材料为骨架,以吸水树脂堵漏剂作为变形填充材料的堵漏技术。吸水树脂具有弹性变形、吸附缠绕、吸水膨胀等特性,相较于
天然高分子的静电纺丝相比起合成高分子更为困难,本课题系统的研究了几种天然高分了无纺布的电纺制备及其生物物理性能。   1.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环境友好条件下实现
本文将TiO2纳米粒子和弱聚电解质在电极表面构筑层层组装(LBL)薄膜,实现了电活性探针在薄膜电极上的pH敏感的“开关”效应,并用来调控生物电催化。还将肌红蛋白(Mb)和胶原蛋白(
环丙烷及其衍生物是活泼的小环化合物,可以发生多种类型的扩环和环加成反应,被广泛用于合成中环和大环化合物。与双键类似,三键也能作为活化基团来活化环丙烷。在过渡金属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