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格尼尼《第24首随想曲》三部改编曲的差异性研究——从“浪漫性”表现手法的角度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v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开创了欧洲小提琴创作的浪漫主义先河,其中,《第24首随想曲》是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浪漫性”的集中体现。本文以帕格尼尼《第24首随想曲》最突出的创作特征--浪漫性为切入点,从旋律节奏、和声与转调角度论述李斯特、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对该曲的三部改编曲在“浪漫性”表现手法的差异。 本文认为,在旋律方面,李斯特几乎模仿原曲各变奏旋律;勃拉姆斯用超八度旋律,体现心灵的追索与忧愁;拉赫玛尼诺夫用悠长俄罗斯旋律及“术同经”,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和悲剧性音乐情绪。在节奏方面,李斯特用切分节奏表现音乐矛盾冲突;勃拉姆斯个性化节奏节拍的使用体现心灵的迷茫;拉赫玛尼诺夫用创新性节奏增加戏剧性效果。 在和声转调方面,李斯特分别用同主音大小调和半音和声,表达幻想性和矛盾冲突;勃拉姆斯运用骨干和声框架上的变化和声,表达悲观主义情感,同时,他还运用持续音及和弦外音的强拍使用,强调音乐情感的统一性及戏剧性;拉赫玛尼诺夫用“调插入”增加情感冲突,并用平行和弦推动情感发展。 尽管三部改编曲都是对帕格尼尼《第24首随想曲》“浪漫性”的继承和发展,但出于不同情绪情感表达的需要,三者在“浪漫性”表现手法上存在极大的差异。
其他文献
期刊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l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交响乐、歌剧、芭蕾
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绘画形式特征主要包括造型、线条、色彩与构图等方面,这是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主要标志。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珍宝,用笔工整,刻画细致,色彩典雅,以独特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