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滨水区轨交站域可步行性调查及设计优化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m0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滨水区是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后工业时代滨水地区被再开发为城市公共活动核心区,而轨道交通链接了腹地与城市滨水区并形成新的积聚要素。在此基础上步行为主导的出行方式成为当下接驳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的重要纽带,承担着市民日常出行的基本需求。滨水区轨交站点作为区别于城市其他区位的站点类型,有着较为复杂的步行环境和行为主体。而反观国内现状,滨水区轨交站域在物质空间环境和步行主体需求维度上存在很多问题,站域可步行性问题亟待解决。提升可步行性,首先要找到问题的症结,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科学评价中寻找站域步行性提升的薄弱环节,从而系统的提升站域空间的可步行性,成为本文研究的起点。围绕上面问题,本文以重庆滨水区轨交站域为研究对象,把握“滨水区轨交站域”、“可步行性”、“综合评价”三大研究目标,构建了重庆滨水区轨交站域可步行性评价体系,并围绕滨水区轨交站域可步性提供相应的设计优化策略。研究遵循“背景研究——基础问题研究——评价体系建构——研究对象类型归纳——评价体系应用——设计优化策略”的研究思路,并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论文写作:1)背景研究(第1章):探讨了重庆滨水区复兴背景下,轨交站域可步行性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主题——重庆滨水区轨交站域可步行性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滨水区轨交站域及可步行性等概念进行了阐述及界定,确定了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并最终拟定了本文的研究框架。2)基础研究(第2章):包含理论基础与问题特征以及案例分析三部分。主要剖析了轨交站域的步行环境-行为-主体特征,归纳总结了当下可步行性评价的三种基本方式。其次,概括了重庆滨水区轨交站域可步行性主要面临的问题及特征。分析了国内外轨交站域步行空间开发的优秀案例,最后针对重庆滨水区轨交站域可步行性提出了研究空白。3)评价体系建构(第3章):通过国外及国内已有的指标文献梳理,建立相应的评价维度及初步的指标评价集。之后通过专家及使用者问卷,对指标进行筛选和修正,得到包含维度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的滨水区轨交站域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AHP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赋值,并对指标进行等级界定和赋分,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可步行性评价模型。4)类型归纳(第4章):该章节对重庆滨水区轨交站点进行了探索性调查,概括了重庆轨道交通发展概况并分层聚类的归纳了滨水区轨交站点的基本类型,并阐述了其基本特征,同时筛选确定了进行实证调研及评价的典型站点。5)评价体系应用(第5章):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三个滨水站点:小什字、江北城、李子坝,并展开评价实证研究。使用问卷访谈调查、审计人员搜集、实地调研测度等方法获取指标量化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汇总准则层单因素模糊评价结果与维度层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最终得到三个站点可步行性的综合评分,并总结归纳了轨交站域可步行性主要存在的问题矛盾。6)设计优化策略(第6章):目标原则指引与设计优化策略——依据前文的调研结果及问题梳理,建立了重庆滨水轨交站域的设计目标及优化提升对策,从宏观到微观角度提出提升滨水区轨交站域的可步行性设计方法及策略。
其他文献
浅层地热能属于可再生能源,地源热泵可以将建筑物与土壤中的热量进行转移达到制冷或取暖的目的,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技术。能量桩可以将建筑桩基与地源热泵有机结合,既达到承载建筑物的目的,又能够有效利用浅层地热能存储丰富的地热资源,为建筑物提供暖气、热水和空调,同时也节省了地源热泵的附加投资成本。但能量桩的应用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温度循环会导致桩-土截面和周围土体温度改变,由此引起的
湿地甲烷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正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和气候问题。湿地是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一种生态系统,在控制生态系统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消落带是一类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其周期性的水位涨落使土壤反复地被淹没或出露于水面的特殊区域。三峡水库自2003年试验性蓄水运行以来,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形成与水库的运行调度方式息息相关。该库区采用“反季节”运行方式,即冬季最高运行
板类零件有着厚度薄、重量轻、强重比高等突出特点,被大量应用于汽车以及智能农业装备等高新领域。然而,正是由于这类零件厚度较薄,导致切削刚度低,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工件极容易产生让刀变形,从而导致较大加工误差,使得工件厚度不均匀、甚至尺寸超差,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研究并优化补偿薄板类零件的加工误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有限元仿真计算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薄板类零件加工变形快速预测、加
作为轻质混凝土,陶粒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自重更低,用于建筑结构中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结构的重量,从而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此外陶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耐久性,抗腐蚀能力强,抗火能力也比一般混凝土好。陶粒的来源比较广泛,大量的工业废料也可以是陶粒的制作原料,从而能够大大提高建筑物的经济性能。但目前陶粒混凝土在承重结构上的使用还相对较少,所以陶粒混凝土的研究落脚于承重结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陶粒混凝土与钢筋能
夜间通风作为降低建筑能耗的手段之一,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如何提高夜间通风技术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地道风系统(Earth to Air Heat Exchanger,EAHE)是一种利用地热能的通风手段,它利用土壤地层温度冬季比室外空气温度高、夏季比室外空气温度低的特点,通过热压诱导或机械通风的方式将室外空气引入地道,与土壤层换热后送入房间,从而改善室内的热湿环境。基于建筑
电力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元件之一,电能传输的核心装备,其运行安全面临的威胁也日益增多。在电力变压器发生故障后,快速、准确地分析故障特性,及时发现变压器存在的轻微故障,对电网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推导一种考虑变压器绕组分布参数特性的变压器模型,研究基于该模型的变压器内、外部故障和计算故障时变压器内部各电气量变化特点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下:(1)根据分布参数建模思想,将变压器绕
计算机断层成像(CT)是一种利用X-射线穿透物体后能量衰减的特性获得物体内部结构信息的技术手段。CT技术可对被检测物体进行三维成像,具有可视化和空间分辨率高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安全检查、医疗诊断和工业部件检测等。其中,安检CT在旅客行李、快递邮包、大型集装箱及车辆等的检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新型安检CT成像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本文提出一种可用于旅客行李、快递邮包安全检查的三源摆动螺旋
我国污废水的排放问题日趋严重,而双氯芬酸作为水体中广泛分布的新型污染物,关于其去除的研究备受关注。吸附法是去除水中痕量有机污染物最常用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去除水源和废水中的药物等污染物。为了提高对水体中双氯芬酸的去除能力,前人研发了不同的吸附剂来吸附水中的双氯芬酸。壳聚糖作为一种阳离子生物高聚物,因其成本低、无毒、可生物降解且富含氨基和羟基官能团等特性而被认为是理想的吸附材料。然而,未改性的壳聚
我国现阶段正快速踏入城市化进程,为满足在此过程中的各项需求,迫切需要面对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严重问题,因此关注城市环境和城市规划与设计方案都可以有效预防这些极端情况的发生,并有助于城市适应各种气候变化。城市微气候的形成原因与城市内街谷、建筑、绿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城市微气候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类活动以及对建筑和道路的进一步规划。随着城市气候学的发展,学者们发现不同城市格局会产生迥异的城
榨菜废水是一类含有高盐、高氮磷的有机废水,处理难度大。目前榨菜废水处理仍以生化法为主,但受盐度抑制,能正常运行达标排放的企业案例有限。本研究以重庆某榨菜废水处理站“化学除磷-两相厌氧-CASS加填料”组合工艺生产性调试运行为基础,系统研究了其中CASS加填料单元的COD降解规律,建立了固定盐度时COD降解动力学模型。CASS加填料单元内富集了悬浮与附着生长的耐盐微生物,微生物种群多样化,本项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