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访并报道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的治疗策略、预后及结局,分析影响其结局的原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273名高危NMIBC患者,经过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最终纳入185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病历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通过门诊、电话等方式获取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生存情况等。结果18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8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其中男性160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5.76±11.57岁。其中单纯G3期肿瘤70例,T1G3肿瘤79例,单纯原位癌6例,G3/T1G3合并原位癌13例,复发多发巨大Ta G1/2肿瘤2例,病理合并腺样分化、鳞状上皮化生等组织学亚型15例;其中病理结果为极高危亚组65例(35.14%)。41名(22.16%)患者在初次确诊高危NMIBC后选择了即刻根治性膀胱全切(radical cystectomy,RC)。即刻RC组与保留膀胱组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4.3±1.9%和86.9±4.3%,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两组的极高危亚组占比有统计学差异(63.41%和27.08%)。极高危亚组与非极高危亚组的5年肿瘤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3.7±6.9%和89.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组比较后保留膀胱的极高危亚组与非极高危亚组的肿瘤进展率出现了差异,为25.64%和10.47%;而即刻RC患者中极高危亚组与非极高危亚组没有出现差异,为11.54%和13.33%。144例保留膀胱的患者中,25例患者没有行二次电切,其余二次电切结果T0/Ta期106例,T1G3/G3/TIS期13例;T0/Ta组、T1G3/G3/TIS组、未电切组3组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6.0%、72.7%、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电切组与未电切组的死亡率也有统计学差异(P=0.02)。即刻RC组与延迟RC组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59.5%和95.1%,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2)。此外,41例确诊NMIBC后即刻行膀胱全切的患者中,14例患者的术后全膀胱大病理发现了术前电切病理未发现的原位癌,占34.15%。结论高危NMIBC中的极高危亚组在选择保留膀胱的治疗方式时更易进展,建议采取更积极地治疗方式;二次电切有助于提高高危NMIBC的生存率;延迟RC相较于即刻RC生存率明显降低;TIS漏诊值得重视,建议随机活检黏膜或二次电切提高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