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文献整理、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和统计分析等方面对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观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和归纳。本病的发生多由脏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其病机为正气不足,风邪入中:内伤积损,阴阳失调:痰湿内盛,蒙窍阻经:情志郁怒,五志化火等。现代医学对脑梗塞从定义、流行病学、病因、病理、临床分型、症状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中风多见于40~6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以其发病、死亡、致残率高而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对该病的防治是重要的医学及社会课题。目前脑梗塞的治疗临床研究很多,主要可分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治疗两大类,针刺、活血通络类中药与现代康复是治疗本病最常用的方法,但以上三者的侧重点不同,活血通络类药物是通过辨证论治进行治疗。以往的针刺治疗侧重于头部及肢体穴位的选用,往往对背俞穴的选用并不十分重视,中风从总体来看属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引起,调整阴阳脏腑是治疗中风的原则,背俞穴有很好的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因此,因此本课题定为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为本病提供疗效显著的方法。方法:本研究根据1995年国家中医管理局颁布的缺血性脑中风诊断标准及中医分型标准,选取2004年5月-2007年5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病房的病人中,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将合格受试者以1:1:1比例随机分为三组:背俞穴组(A组)、常规针刺对照组(B组)、非穴位针刺组(C组),每组各40例。三组均接受康复训练与银杏叶注射液静滴,康复训练由同一治疗师执行。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共4周,一个疗程后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血液流变学进行观察,并统计治疗后各组疗效评定比较。统计分析,采用SPA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构成比用X~2检验,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结果:背俞穴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及非穴位针刺组(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背俞穴组临床治愈4例,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常规针刺对照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非穴位针刺组基本痊愈1例,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比较,背俞穴组基本痊愈4例,显著进步20例,进步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常规针刺对照组基本痊愈2例,显著进步16例,进步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非穴位针刺组基本痊愈1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1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6%。Barthel指数变化比较,经治疗后,背俞穴组为75.35±17.28分,常规针刺对照组为66.66±12.78分,非穴位针刺组为55.25±9.87分,提示背俞穴组Barthel指数提高明显。血液流变学比较①A组,全血高切黏度治疗前得分6.37±1.77,治疗后4.95±0.96,前后比较P<0.01,全血低切黏度治疗前得分9.15±1.64,治疗后7.64±0.94,前后比较P<0.01;血浆黏度治疗前得分1.89±0.34,治疗后1.62±0.14,前后比较P<0.01;红色细胞压积治疗前得分43.52±4.77,治疗后39.13±3.57,前后比较P<0.01;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塞对改善血液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②B组全血高切黏度治疗前得分6.40±1.76,治疗后5.59±1.33,前后比较P<0.05,全血低切黏度治疗前得分9.20±1.66,治疗后8.23±1.2,前后比较P<0.05;血浆黏度治疗前得分1.91±0.35,治疗后1.75±0.15,前后比较P<0.05;红色细胞压积治疗前得分43.49±4.75,治疗后41.15±3.65,前后比较P<0.05;常规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塞对改善血液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具有显著临床疗效;③C组全血高切黏度治疗前得分6.35±1.79,治疗后5.65±1.45,前后比较P<0.05,全血低切黏度治疗前得分9.18±1.70,治疗后8.33±1.36,前后比较P<0.05;血浆黏度治疗前得分1.85±0.37,治疗后1.76±0.23,前后比较P<0.05;红色细胞压积治疗前得分43.45±4.80,治疗后41.30±3.71,前后比较P<0.05;非穴位针刺法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塞对改善血液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具有显著临床疗效;④总的三组比较,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塞对改善血液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提示,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的改善,具有临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