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炎陵县为例,依托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3S”技术,在收集、筛选、录入大量的原始基础数据的前提条件下,开展炎陵县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形成了如下结论:(1)利用ENVI强大的遥感影像分析功能,研究炎陵县TM影像数据。在一系列的图像预处理、图像增强等操作后,利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炎陵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得出炎陵县水田面积208.31km2,占10.26%;旱地面积128.39km2,占6.32%;城镇建设用地面积21.86km2,占1.08%;灌木林/未利用地面积124.29km2,占6.12%;杉木林面积909.4518km2,占44.80%;常绿阔叶林面积390.69km2,占19.24%;松木林面积247.26km2,占12.18%。(2)通过炎陵县生态敏感性分析,形成3大类、8小类评价因子,分别为土壤侵蚀敏感性(包括年均降水量、地形、土壤质地、地物覆盖)、生境敏感性(包括物种丰度、保护级别)、社会影响敏感性(包括居地人口密度、文化、旅游)。利用专家打分法建立指标体系权重分析模型,在matlab工具帮助下算得权重为W=[0.1574,0.2071,0.1361,0.2233,0.1588,0.0583,0.0269,0.0321]。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炎陵县生态敏感性研究,得到炎陵县生态敏感性分布图。(3)炎陵县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分析,选取生物多样性维持、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产品供给、自然人文旅游作为评价因子进行各类单一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分析。(4)在综合评价及分析了炎陵县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炎陵县生态敏感性分布分析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分析,依据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炎陵县生态功能区划分研究,形成炎陵县生态功能分区:一.生态保育区、二.城镇发展及人居保障区、三.生态产品提供功能区。在三类一级生态功能区划之下,进行二级区划,依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及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的原则,各类二级区划确定为——生态保育区:1.水源涵养地、2.水土保持保护区、3.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4.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区;城镇发展及人居保障区:1.城镇建设区、2.人居保障区;产品提供功能区:1.水稻种植保护区、2.林木提供功能区、3.药材种植区、4.生态旅游建设区。(5)炎陵县生态功能分区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