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氮营养是食用菌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营养需求,在食用菌的栽培中,碳、氮源的选择、合适的C/N比及N%对菌丝体的快速生长及获得高产、优质的子实体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试验以秀丽1号、夏秀玲两个秀珍菇菌株为试验试材,采用了常规培养方法,研究了五种碳源、六种氮源、25种不同的C/N与N%处理组合对秀珍菇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的影响,以及菌丝分泌胞外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和愈创木酚酶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秀珍菇的营养生理奠定基础,同时为生产上选择优良的母种培养基及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1.母种培养阶段,以完全合成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研究了两个秀珍菇菌株对D-果糖、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可溶性淀粉五种碳源和酵母浸膏、蛋白胨、氯化铵、硫酸铵、硝酸钾、硝酸铵、尿素六种氮源的利用情况,以及不同碳、氮源培养基中菌丝分泌胞外酶的规律性。结果表明,两种秀珍菇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麦芽糖,最适氮源是酵母膏。菌丝体生长过程中,胞外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和愈创木酚酶六种酶活性与某种碳源或氮源的诱导有关系,而与菌丝的长速无相关性。较利于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分泌碳源是D-果糖和麦芽糖,氮源是酵母浸膏,硝酸钾和硝酸铵稍次之。在以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糖作碳源时,漆酶、愈创木酚酶活性最高。以酵母浸膏、蛋白胨和硫酸铵为氮源时,漆酶活性最高。以酵母浸膏为氮源时,愈创木酚酶活性最高2.母种培养时,在C/N=10:1~50:1与N%=0.1%~0.7%所作正交试验设计处的25个处理组合中,秀珍菇两菌株生长最适的C/N为10:1~20:1,生长较适宜的氮素浓度为0.4~0.55%。菌丝生长过程中分泌的四种胞外酶对C/N和N%的要求不同。利于胞外纤维素酶氮浓度为4%且碳氮比为20~30:1,而利于半纤维素分泌的几个处理组合为N%=4%且C/N=30:1:N=7%且C/N=30:1及N=7%且C/N=50:1这三个组合;利于漆酶分泌的氮浓度为5.5~7%,而碳氮比的变化对漆酶的分泌影响不明显,愈创木酚酶氮浓度为7%且碳氮比在20~40:1表现较高酶活性。3.以棉籽皮、杂木屑、麸皮三种物质作为培养料的主要组分,配制成不同氮浓度和不同碳氮比培养料配方共12个,通过对秀珍菇两菌株的现蕾天数和生物学效率作显著性测验分析,结果表明在C/N=30.30~79.58:1,N%=0.54%~1.36%的12个培养料处理中,适合秀珍菇生长的C/N为39.21~51.32:1,N%为0.82%~1.06%。4.培养料的C/N和N%对六种胞外酶活性影响较大,但对其变化规律影响较小。酶活性的变化和子实体的发育呈现相关性。分解木质素的漆酶、愈创木酚酶在营养生长阶段活性较高,在子实体生长期间,酶活性呈减弱趋势,而在子实体采收后又有所回升。胞外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在营养生长阶段活性较低,转入生殖阶段后活性升高,至子实体成熟时,有峰值出现,在子实体采收后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纤维素的降解和纤维素酶活性与子实体发育之间可能存在调控关系。5.测定在不同C/N和N%的培养料中秀珍菇两菌株的现蕾天数及生物学效率,进行相关性测验,结果表明,不同C/N、N%培养料处理下的的现蕾天数与秀珍菇生物学效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