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眼菊种质创新初步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sn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眼菊(Osteospermum hybrida),为菊科,蓝眼菊属植物,是一种新兴的地被、盆栽花卉。它花量大、花色艳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但目前我国对蓝眼菊的研究甚少,种子大多自国外引入,成本相当高。另外,由于它不耐夏季高温,耐寒力中等,使其在我国城市绿化中的使用、推广受到限制。因此,对蓝眼菊进行引种、新种质的选育、改良工作显得异常重要。本论文采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百分制记分法筛选优良单株;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建立优化再生体系;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蓝眼菊种质进行初步创新研究,以期为蓝眼菊的育种、快速推广、利用体细胞无性系的变异选育优良新品种(系),创造优异新种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1)实生苗繁育采用自意大利花卉研究所(San Remo)的蓝眼菊(Osteospermum hybrida)杂交种子,通过对不同播种时期实生苗培育及生物学性状观察、分析,确定武汉地区的最适合秋播(温度在15℃左右);2)百分制记分法筛选优良单株根据蓝眼菊自身特点和50名专业与非专业人士对花色、瓣型喜好调查的结果,建立蓝眼菊花色瓣型评分标准;利用百分制记分法,建立了蓝眼菊评价体系及评分标准,并利用此评价体系,筛选出14株适合在武汉地区生长,观赏价值比较高的优良单株;3)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以优良单株’KALANGA PINK 002’(简称‘KP002’)茎段为外植体,利用茎段上腋芽的萌发能力诱导丛生芽。本实验获得了蓝眼菊茎段诱导的丛生芽不定根的最佳培养基MS+6-BA0.2mg/L+KT0.5mg/L,建立了茎段离体快繁体系;4)叶片再生体系的优化以优良单株‘KP002’叶片为外植体,优化蓝眼菊再生体系;研究获得愈伤诱导、继代最佳培养基均为MS+6-BA1.0mg/L+ NAA0.75mg/L;愈伤分化不定芽、生根培养基分别为:MS+6-BA1.0mg/L+ NAA0.1mg/L,1/MS+NAA0.5mg/L;在愈伤继代培养基中填加2g/L活性炭,加剧愈伤褐化现象,对愈伤生长不利;蓝眼菊不同单株间或不同基因型间的差异比较大,其对组织培养,尤其对愈伤分化不定芽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5) ISSR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分析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优良单株‘KP002’组织培养无性系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发现蓝眼菊愈伤继代产生变异,但变异率大小与继代次数无相关性;第2代愈伤诱导的再生植株变异率达到30.23%;通过蓝眼菊叶片再生方法繁殖无性系,存在较大变异,可为蓝眼菊新品种选育提供一个新途径。
其他文献
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是集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药用食用价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年生落叶藤本小灌木。本论文对从意大利西西里岛引入的刺山柑进行了组织培养快繁技术
该文以无菌培养的凤眼莲和斜生栅藻为材料从资源竞争和化感作用两个方面研究了两者的种间关系,探讨凤眼莲对斜生栅藻的抑制作用,力求为理解自然状诚下的凤眼莲抑藻提供线索.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该实验以万寿菊根、花为材料,用氯仿、石油醚、丙酮、甲醇、乙醇、水等作溶剂对其进行了索氏法提取和冷浸提取,并用粗提物对枣树害虫枣尺蠖3龄幼虫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和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从传统的课室面对面授课到“空中课堂”的在线教学,从前期的在线教学管理到中后期的工作机制的改进,这期间,我们不断地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
期刊
该文选择喀斯特森林各演替阶段中常见的23种树种开展光合特性研究,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喀斯特森林树种苗期的光合特性和生态适应性,并进行光合适应类型划分,系统分析了各光合适
为探明寄生蜂引起寄主寄生性去势的机制,本文选取携带不同多分DNA病毒(Polydnavirus,PDV)的2种内寄生蜂与共同寄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为寄生体系,研究不同虫龄小
本文以北京的旱柳和宁夏的合作杨、新疆杨、榆树和沙枣上的光肩星天牛刻槽为研究对象,采取分批标记和一次性调查的方法,分别调查了刻槽的空槽率、卵的孵化率、初孵幼虫蛀入率及
一、走心才是教育的开始rn国庆放假前周五的最后一节课,我跟往常一样过来布置假期作业,安排班级事务以及组织放学.当我安排到大扫除的时候,按要求要清洗电风扇,而这一项就包
期刊
本文以金盏菊穴盘苗为试验材料,基质配比为草碳:花生壳:膨化鸡粪=5:4:1。通过L9(34)正交实验设计,对尿素、磷酸二氢钾、混合微肥(含FeSO4·7H2O、CuSO4·5H2O、ZnSO4·7H2O、MnSO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