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解西部两省(市)农村0-6岁儿童、城市6-17岁中小学生受忽视现状,找出其受忽视的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儿童忽视的工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对象的选择:(1)农村0-6岁儿童忽视现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先在西部地区陕西省和重庆市中分别随机抽取3个市(区),然后分别从每个市(区)抽取经济文化水平高、中、低各一个农村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一个村,村中0-6岁每个年龄段随机调查10名健康儿童,男、女各半。(2)城市6-17岁中小学生忽视现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先在西部地区陕西省和重庆市中分别随机抽取经济、文化水平中等的2个市(区),每个市(区)随机抽取城市小学、中学(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各1所,每所学校内每个年级(小学1~6年级、初中1~3年级、高中1~2年级)中各抽1个班级,班级内所有符合调查条件的学生全部作为调查对象。2.调查方法:自制调查问卷,0-6岁农村儿童、6-8岁小学生由其监护人填写,9-17岁中小学生有调查对象本人填写,于2010年12月-2011年3月期间对我国西部陕西省和重庆市农村0-6岁儿童、2008年11-12月期间对两省(市)城市6-17岁中小学生一般人口信息、受忽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3.计分和评价方法:儿童忽视调查问卷评价量表包含儿童身体、情感、教育、安全、医疗、社会6个层面的测查题,正向计分题对每个备选答案分别赋1、2、3、4分,题前字母编码尾字母带“R”的反向计分题对每个备选答案分别赋分4、3、2、1分。根据调查对象的填答情况,计算出调查对象的忽视总分和6个忽视层面忽视得分。调查对象在任一层面上的得分超过该层面规定的界值点,即被认定在该层面上受到了忽视;调查对象在任一层面受到了忽视,都最终被认定为受到了忽视(总忽视)。儿童受忽视情况由忽视率和忽视度来反映,受到忽视的儿童数与调查儿童数的比值为忽视率,忽视率反映儿童受忽视的频率;调查对象忽视分值与忽视满分值的比值为忽视度,忽视度反映儿童受忽视的强度。结果:1.农村0-6岁儿童调查结果:(1)共调查1488名儿童,农村0-6岁儿童总忽视率和总忽视度分别为31.59%和48.32;男、女儿童总忽视率分别为32.63%和30.3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P>0.05),男、女儿童总忽视度分别为48.56和48.05,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U=1.51,P>0.05);0-2岁组、3-6岁组儿童总忽视率分别为30.25%和32.7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P>0.05),两年龄组总忽视度分别为47.36和49.1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33,P<0.001);三代同堂家庭和核心家庭儿童总忽视率、总忽视度均低于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儿童(χ2=10.03,F=2.83,P<0.05);留守儿童总忽视率和总忽视度均高于非留守儿童(χ2=30.30,U=6.76,P<0.05);陕西省儿童总忽视率和总忽视度均低于重庆市儿童(χ2=9.42,U=8.40,P<0.05)。(2)重庆市男、女儿童忽视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P>0.05),但男童忽视度高于女童(U=2.34,P<0.05),重庆市0-2岁组、3-6岁组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10,U=-0.56,P>0.05),重庆市不同家庭类型忽视率和忽视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22,F=1.09,P>0.05);留守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均高于非留守儿童(χ2=12.34,U=-5.12,P<0.01)。(3)陕西省男、女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4, U=0.04,P>0.05),陕西省0-2岁组儿童忽视率高于3-6岁组儿童(χ2=5.15,P<0.05),忽视度低于3-6岁组儿童(U=-4.81, P<0.001),陕西省不同家庭类型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70,F=5.64, P<0.05),陕西省留守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均高于非留守儿童(χ2=17.10,F=-3.92,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OR=1.54;95%CI,1.20-1.97)、单亲或再婚家庭(OR=1.38;95%CI,1.16-1.65)、父亲职业为外出务工或在家务农(OR=0.87;95%CI,0.78-0.97)、母亲的文化程度较低(OR=1.27;95%CI,1.07-1.52)、冷淡疏远的父子关系(OR=1.43;95%CI,1.07-1.91)等5个因素是我国西部两省(市)农村0-6岁儿童忽视率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2.城市6-17岁中小学调查结果:共调查1604名中小学生,城市中小学生忽视率和忽视度分别为30.30%和(45.27±8.71);男、女生忽视率分别为34.88%、25.23%,男生忽视率高于女生(χ2=17.62,P<0.001),男、女生忽视度分别为(46.50±8.79)、(43.92±8.42),男生忽视度高于女生(U=5.99, P<0.001);6~8、9~11、12~17岁城市中小学生忽视率分别为30.69%、28.74%、31.7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1,P>0.05),忽视度分别为(43.34±6.86)、(42.90±8.42)、(48.49±8.6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49,P<0.001),12~17岁中学生忽视度最高;三代同堂家庭和核心家庭子女忽视率和忽视度均低于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子女(χ2=9.44,F=4.53, P<0.05);独生子女忽视率和忽视度均低于非独生子女(χ2=11.27,U=-6.38,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OR=0.63;95%CI,0.50-0.79)、低年龄组小学生(OR=0.84;95%CI,0.72-0.98)、居住在省会或直辖市(OR=0.79;95%CI,0.63-0.98)、父亲文化程度较低(OR=1.40;95%CI,1.25-1.56)、与父母关系不好或一般(OR=2.89;95%CI,2.27-3.67)等5个因素是我国西部两省(市)城市中小学生忽视率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中国西部陕西、重庆两省(市)农村0-6岁儿童忽视率低于同期全国农村0-6岁儿童受忽视水平,但忽视度高于全国农村0-6岁儿童受忽视水平,影响忽视率升高的主要因素是留守儿童、单亲或再婚家庭、父亲职业为外出务工或在家务农、母亲的文化程度较低、冷淡疏远的父子关系。2.中国西部陕西、重庆两省(市)城市6-17岁中小学生受忽视程度较严重,6-8岁和9-11岁小学生、12~17岁中学生受忽视频率和强度均高于同期全国城市6-17岁中小学生受忽视水平,影响忽视率升高的主要因素是男生、低年龄组小学生、居住在省会或直辖市、父亲文化程度较低、与父母关系不好或一般。